泉州名相曾公亮撰《武经总要》将火药发明传播世界

泉州晚报

曾氏大宗祠十分气派

大厅内金碧辉煌,高悬众多金字匾额

宗祠外观古朴而有闽南味

龙柱上的雕龙栩栩如生

《武经总要》中有大量火器的配图。图为火车,。(百度供图)

《武经总要》中有大量火器的配图。图为单梢炮。(百度供图)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这是举世公认的。但你知道吗,西方人最早正是透过一部由泉州人编写的军事专著《武经总要》,才得以了解学习到中国的火药配方以及火药武器的制法的。

《武经总要》属综合性百科兵书,成书于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由时任天章阁待制的曾公亮(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主编而成。该书四十卷,分前、后集,论述军事组织、制度、教练、行军、营阵、战略、战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等,其中武器部分记载了火药的制备,这使得该书成为世界上最早记载火药制备的书籍。欧洲开始记载制造火药的配方是在1327年,与《武经总要》问世时间相距近300年。可以说,曾公亮是世界军火家的启蒙之师。

龙头山上构建家庙

古代泉州城地势朝海的方向渐次降低,但在西南处,却有一山突兀而起,迤逦西去。这座山就是昇文山(今唤龙头山),它曾是古城内的最高点。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在这城内的最高点处,诞生了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人物—曾公亮,此人在后来从政之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泉州历史上第一位入阁拜相之人,也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

“曾公亮从小生活、成长于龙头山,所以他对龙头山有很深的感情,”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曾子谅先生说,“拜相后,曾公亮曾在龙头山建造曾氏家庙,并且在西街三朝铺盖府第,这府第被我们曾氏称为‘铁炉厨’,不过这幢大厝已不复存在,而曾氏家庙后来也改称曾氏大宗祠。”我们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上也有看到关于曾公亮故居的记载:“鲁国公曾公亮宅在三朝铺,有孙从龙状元坊。”

在今天的龙头山一带,我们见到了气势非凡的曾氏大宗祠。这是一座按闽南古建筑传统规制打造的宗祠建筑,作五间丁、上下落、双榉头、双护厝设计。大门按相级开三通门,东西护厝作“塌寿”处理;门路竖双对龙柱(翻天、覆地各一对),顶落厅口竖龙凤柱各一对,加上大门前台阶的踏步龙垛,正好合为“九龙”。再看三大门门顶、石花窗顶和相向垛上,雕有龙山曾氏历史故事一组,有“挥师入闽”、“龙山开基”、“一门四相”等,值得一提的是,门路两边的相向垛还分别雕刻有宋仁宗、孝宗赐予曾氏先祖的诗文。厅口的金字匾额如“鲁国公”、“楚国公”、“大司徒”、“大司空”、“兵马都总管”、“枢密院使”等,高悬于空,目不暇接,曾氏先祖耀世之迹,不言而喻。

不过,据大宗祠的管理人员称,旧祖祠早废,这座曾氏大宗祠是2001年才兴建,2005年完工。所幸,大宗祠内还是保留下了数件古建筑构件,如西大门前的枕形石鼓、护厝头壁窗的一对青石“雌虎窗”、东西护厝的过亭立柱等,堪足惹人回味。

政治与文学上都有建树

据介绍,曾氏“宗圣”曾参(即曾子)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16岁拜孔子为师,得其真传。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整个中国达2000多年。他的著述有《大学》、《孝经》、《曾子》等儒家经典。后世将其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并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曾氏龙山衍派一世祖是曾延世,他在唐光启年间(885年—887年)率族人入闽,于光启二年定居在泉州城西的龙头山一带。现今龙山派曾氏的住宅大门上,常见一匾,上书“龙山衍派”、“鲁国传芳”、“武城传芳”等,以志不忘其祖。

在曾氏大宗祠大厅内,我们发现这里置设着奉祀曾氏祖宗的神龛三座,中龛为“延世堂”,左龛名曰“三省堂”,右龛则为“龙山堂”。“三省堂”内供奉之人为公亮公、孝宽公,这位“公亮公”即为曾公亮,他是龙山衍派九世祖。

福师大历史系教授陈培坤表示,曾公亮不仅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一位较有作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北宋文坛上一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其见于记载的著作有《英宗实录》30卷、《元日唱和诗》1卷、《勋德集》3卷、《演黄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40卷等。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新唐书》的编撰工作。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这是曾公亮所写的古诗《宿甘露寺僧舍》。诗文构思独特,猛然接目,真有石破天惊之感,而且还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诗之情,胸中意。曾公亮在其政治生涯中的“开闸引流”之举,其实在此诗中早可见端倪。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