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建议
恢复使用原巷名 或统一门牌路牌名称
黄阿婆在这里住了五十多年,从她嫁过来开始,那条巷子就叫“讲武巷”。巷子改名后,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外地的朋友亲人寄送东西都还是写“讲武巷”,常常没收到,而且包括身份证、户籍证明、通信地址全都要更改,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是希望能恢复使用原巷名。”
市民陈先生认为,“讲武巷”这个巷名一直沿用了六七百年,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了,“这个巷名有历史典故,源于人们纪念历史名人蒲寿庚(1205-1290年),耳熟能详,应尽量留住。”他说,现在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应该保护好一些约定俗成的古巷名,即使无法改回“讲武巷”,至少应该将这条巷子的店铺招牌、门牌、路牌名称统一起来,“不然外地游客来泉州玩,看见这种店铺招牌、路牌、门牌混乱的现象,不太好。”
改名缘由
闽南语谐音不雅 叫起来像“狗母巷”
老巷子,老名字,叫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改呢?记者采访了鲤城区地名办工作人员何先生。何先生说,巷名不可以随意更改,首先要组织所在街巷的群众召开会议,在街道办征求巷子里居民的意见后,由街道办将更改方案提交到辖区所在的民政部门地名区划办,由地名区划办统一进行讨论,然后发文向社会公布。“当时是街道办提交方案给地名办,并且参考了专家意见。”他称,大概是1997年,涂门街进行改造,有一些地方志研究专家反映,泉州是个历史文化名城,“讲武巷”在泉州本地方言中和“狗母巷”谐音,听起来有些不雅。巷名更改距今已经有十几年时间,能不能将“宣武巷”还原为“讲武巷”,他不好回答。
“市区的道路命名和设置地名标牌,均由民政局地名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统一规划实施,具有权威性,不容随便更改。”泉州市民政局地名办相关工作人员说,目前这条巷子所登记的名称为“宣武巷”。据了解,早在2012年年底,泉州市所有县(市、区)已提前完成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范围延伸至任何可以接触到的地名,普查更新的所有地理信息都可以登录“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http://mz.dmw.gov.cn/index1.php)查询。记者在该系统输入“宣武巷”,显示详细信息——“位于鲤城区海滨街道东鲁社区。起于涂门街,止于迎津街,长220米,宽5米,水泥路面,门牌号范围:1-75号,途经东鲁社区、立成小学、涂门离退休职工之家。”而当记者输入“讲武巷”时,并没有任何介绍信息。
巷子里的店家招牌地址用名不一多数住户门牌仍沿用讲武巷
相关新闻
与蒲寿庚历史典故有关——
“讲武巷”背后的故事
不少老泉州人向记者讲述“讲武巷”名称的由来。市民“老醉”翻阅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泉州古城街坊摭谭》,书中介绍了“讲武巷”的由来:元初,前来经商、传教乃至长期定居在泉州的外国人数以万计,其中有名的阿拉伯后裔蒲寿庚算一个,他当过泉州市舶司提举,掌管着泉州海外贸易大权和重要兵权。旧车站讲武巷一带,旧称南教场,正是蒲寿庚操练士兵的地方,当年附近设有蒲寿庚的讲武堂,人们留这条讲武巷以纪念他。
据悉,蒲寿庚祖先由占城(越南)迁居广州,以经营香料起家,后成为广州港总揽中外贸易的番商首领,总管各国番商的生意,富甲两广。南宋中后期,蒲寿庚之父蒲开宗举家自广州徙居泉州,定居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被授任安溪县主簿。蒲开宗去世后,其次子蒲寿庚继承父业。
宋咸淳年间,海寇频繁侵袭泉州,蒲寿庚与其兄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兵一同击退了海寇。因剿寇有功,蒲寿庚被封为福建沿海都制置使,自此既富有资财,又执掌兵权,亦官亦商,势力强盛。宋元时期,蒲寿庚在泉州涂门街拥有大量房宅,人称“半蒲街”。
宋元交替之际,蒲寿庚与知州田真子一起降元。元世祖授予他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之职,其子孙在元朝也都入朝为官,蒲家一时声名显赫。
传说今天的泉州城南一带,东至涂门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涂山街,方圆约300亩的土地原来都是蒲寿庚府邸,内有花园、棋盘园、书轩、讲武场、厨房、祠堂等。棋盘园东面的东鲁巷原是蒲家子弟的书轩。棋盘园西面的“讲武巷”原来是蒲氏建造的讲武堂,也就是训练水兵的地方。一文一武,遥相呼应。
(记者 许雅玲 戴涵琦 实习生 林书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