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杨梅曾经远销省外 如今连本地市场都难觅身影
眼下,正是杨梅的丰产季节。作为泉州的杨梅主产地之一,南安素有“杨梅之乡”称号。如今,市场上的本地杨梅却越来越少,大部分商贩都选择从外地引进来满足需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走访 市场上杨梅大多来自漳州
“来称几斤,本地产的很好吃。”日前,在市区第一、第二市场附近的杨梅摊上,记者发现,杨梅的品相大小相似,细问下来才发现,所谓的本地,指的是福建本地,市场上的杨梅大多来自漳州。
在第二市场摆摊的林阿姨告诉记者,她家在溪美街道彭美社区,社区附近的山上种了很多杨梅,自己却要到泉州水果批发市场批发杨梅到市区售卖。
“其他摊位也都是从泉州批发的。”林阿姨说,本地杨梅个头较小,而且容易“受伤”,顾客都喜欢漳州龙海个大且品相好的杨梅。
其实,南安本地杨梅口感和水分都胜过龙海杨梅,所以很多摊主“移花接木”,将龙海杨梅“包装”成本地杨梅,只要顾客不细问,她们都会告诉顾客杨梅是本地产的。
记者在市区沃尔玛、超前超市看到,水果专柜上的杨梅也都是“大块头”,果粒直径超过1元硬币,产地也是漳州。
据超前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其实他们早前也到霞美、东田、柳城等地进行考察,但发现种植杨梅的多为散户,很多杨梅树疏于管理,鲜果品质不好,而且数量少,不足以支撑超市每日的销量。“漳州杨梅品质比较稳定,而且运输过程中不容易损坏。”
记者对漳州杨梅进行称重,发现单个重量基本都在15-20克之间,约比本地杨梅重一倍。
该工作人员表示,进入商超的杨梅,除了品质要达标外,产量也要保证,而且要经过农残检测,种植散户显然没办法完全做到。
调查 种植户纷纷改行 本地杨梅疏于管理
近日,记者在柳城街道三堡村杨梅基地看到,近千亩杨梅树下杂草丛生,树上果实稀稀疏疏,粒小且畸形。
“山上的杨梅我们都是采来自己吃的,平时就让它‘自生自灭’。”一村民告诉记者,三堡村每家每户都种有几十棵杨梅树,这近千亩杨梅树由所属村民各自管理。
据了解,柳城原本是泉州杨梅的产地之一,三堡村的“山宝黑”杨梅尤为出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杨梅曾是村里的主要支柱产业。”三堡村村支书郑水俊说,2007年,他到漳州考察后,将硬丝、安海柄和安海梗3个杨梅新品种引进到三堡村,并对村里百亩杨梅树进行嫁接。
杨梅种植大户“辣椒”就是其中一户。“嫁接了硬丝品种后,批发价从一两元卖到了五六元。”像“辣椒”一样,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杨梅改良的队伍。
2009年,为整合资源,当地种植户自发组建“南安市柳城三堡杨梅专业合作社”,种植有1000多亩杨梅,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杨梅经营管理体制。
3年前,一场介壳虫病害成为三堡村杨梅产业的转折点。
三堡村李愿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种有三四十棵杨梅树,以前每年能赚两三千元,自从染上介壳虫病后,几乎都死光了。“村委会补贴资金给我们喷洒农药,可惜还是没能救活杨梅树。”李愿告诉记者,现在打零工,一天全家至少能有300元收入,花时间在杨梅树上,得不偿失,便放弃管理了。
无独有偶,曾经的杨梅种植大户吴来,如今家里也只有几棵杨梅树存活下来。“以前自家卖杨梅,现在想吃杨梅还得到市场上买。”
据村民介绍,三堡村大部分村民遇到的情况与李愿和吴来相似,也都放弃了管理,所以近千亩杨梅就彻底荒废了。
只有个别村民在坚持。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三堡村唯一还有人经营管理的50亩杨梅基地。这片基地,由三堡村村民“辣椒”和老伴在15年前承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