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市民47年家庭经济账 7本账簿记录生活点滴

东南网

翻着账本回忆往事,老康两口子都笑了起来

翻着账本回忆往事,老康两口子都笑了起来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5月31日讯 今年74岁的康亦强有一笔谁都抢不走的财富,这笔财富已经积攒了47年。最近,泉州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在泉州市区仁风新村小区的家,协助他整理了一番,大家都惊奇得不得了,问了好几遍“能不能借”。

“可以!当然可以!”老康是个随和、爽朗的人,更何况,他的这笔财富“搬”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因为,都在纸上。

那是7本厚厚的、页脚都已发黄的家庭老账本。褪色的墨水印、清秀的钢笔字、贴得整整齐齐的陈年票据、事无巨细的收入与开销记录……所有的痕迹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折射出人生的阅历。

“老康,6月9日是我们的‘档案馆日’,把您的‘记账人生’展示给大家看看,如何?”工作人员们感慨地说,“您这里面每一条账目,和许多当年的汇票、收据,都是展示时代变迁最好的见证呢!”

老康哈哈一笑,谦虚道:“我没想那么多……在我看来,自己记下的这些柴米油盐,更是我的一份回忆和对过往的纪念。”

——老康的记账史,就从1967年说起。

账本里的孝子

大半工资贴补家用月月固定写信回家

“那时,一张邮票是8分钱,每个月差不多要写10封信。很想家啊!惦记父母!”

“1967年3月,饭菜票0.33;语录0.56,邮票0.42……”老康的第一本账册,记载着自1967年3月至1970年3月的收支。1967年,是老康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市顺昌县洋口林场当技术员的第三年,他刚刚转正,想着应该更好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于是记起账来。

当时的老康还是单身汉,每月支出比较简单。月工资54元,那会儿算是高收入了,一般学徒每月工资才不到20元。

老康把自己工资的一大半都寄给了家里,有时25元,有时35元。他说,家里兄弟姐妹一共8个,生计都靠父亲一人,日子很艰苦。自己排行老大,一毕业就开始贴补家用,占了他支出的很大部分。尤其是快春节时,他总要寄上100多元回家,自己的日子一向过得紧巴巴。

单位有食堂,吃饭用饭票,老康一个月的基本开销,只有10多元。老康是个仔细人,哪怕只是1分钱的账,他都要工工整整地写在本子上。

“哦,对!还有一项最固定的支出——邮费!”老康回忆说,“那时,一张邮票是8分钱,每个月差不多要写10封信。很想家啊!惦记父母!”

[责任编辑:卢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