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白瓷人像惊艳
紫砂壶
专家对三足双耳炉爱不释手,细细品味。
产自德化窑的清乾隆焚香炉受热捧
这尊德化凤尾尊,让专家赞不绝口
□早报记者 张素萍 庄丽祥 文/图
昨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近百名市民带着藏品,到泉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免费鉴宝活动现场一求真赝。福建省鉴定组研究员林存琪、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林忠干、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梅华全、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等专家,坐镇现场为市民免费鉴宝。
“哇,这件是好宝贝!”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梅华全,仔细打量一件白瓷,他认为,这是清乾隆时期德化窑白釉三足双耳炉。
“我也来看看!”林忠干将藏品捧到面前,随后给出的结论与梅华全一样。林忠干介绍,从这尊三足双耳炉釉色可以断定,其年代应在清代乾隆年间甚至更早,是德化窑的代表性作品。昨日,这尊焚香炉,被尊为鉴宝活动中最好的珍品。其主人晋江市民蔡人参告诉记者,这是1990年他花了两万元收藏得来的,至今已经有20多年。
安溪的苏先生,剥开报纸的层层包裹,拿出珍藏的宝贝,这是一件只有巴掌大小的香炉,上面已经点点铜绿,看上去像是个铜香炉。“这是清理祖墓的时候发现的,祖墓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现在家族想修建祖祠,不知道这宝贝能卖多少钱,作为修建祖祠的费用?”
林存琪接过香炉,捧在手上掂了掂,然后轻轻敲了几下,再里外仔细打量,最后道出结论:这是件明末双耳三足铜炉,也就是铜器香炉。然而虽然东西是老的,但是由于器物造型不够好,市价估计只有万元。
昨日,市民带来的藏品最多的是瓷器,其中不乏珍品,但也有部分是赝品。最终,民国白釉泛青桃形倒流壶、清乾隆德化窑白釉三足双耳炉、明末双耳三足铜炉、清代龙泉宝剑等藏品脱颖而出,受到专家的肯定和热捧。
相关新闻:
国际博物馆日免费鉴宝一探真赝
清三足双耳炉惊全场
“龙泉宝剑”曾当砍柴刀
泉州晚报讯 (记者黄雅珊 通讯员康蓉婷 文/图)昨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虽然雨水不断,但市民参加博物馆活动的热情丝毫不减。80余名市民带着藏品,到泉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免费鉴宝活动现场一探真赝。
昨日9时,鉴宝活动还未开始,收藏爱好者已络绎不绝地来到市博物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福建站副站长林存琪,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博物馆陈列及文物鉴定工作的林忠干,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梅华全等四位专家到现场为大家鉴宝。
来自晋江的蔡人参爱好收藏,带来不少藏品,其中一件三足双耳炉一亮相就惊艳全场,被认为是昨日市民带来的最有价值的藏品。林忠干介绍说,这件三足双耳炉为德化窑白釉瓷,年代在清代乾隆时期甚至更早,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釉色光亮,胎体厚重,腹部深,外有两道凸弦纹,凸弦纹中间以云雷纹作地,夔龙纹又分布其间,非常写意。整个器型端庄稳重,作为祭祀、摆设或陈列之用,是福建德化窑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尊10厘米高的孔子立像也得到专家的认可。只见其头戴七梁冠,身穿长袖袍,双手拱于胸前作揖状,背部刻有作者名字。林忠干介绍,它属德化窑,年代为清鸦片战争后至宣统年间,虽不是名家所作,但五官刻得较细致,有典型的闽南人脸型,如四方脸带点圆,鼻子有点大。藏品的主人欧先生说此乃父辈传下。
鉴宝现场,68岁的黄富耍起了“宝剑”。这把剑是他12岁那年从古厝的阁楼里找到的,用来砍树根,还差点被母亲拿去炼钢铁。黄富后来把它当“宝剑”收藏起来,还特地做了一个木剑套。林忠干说,这把铁剑应该产自浙江龙泉,俗称“龙泉宝剑”。
相比之下,一位先生可就没那么幸运。他带来的十多样碗、盆、罐等瓷器藏品,均被鉴定为赝品。专家提醒,如果市民想收藏,还是得多花心思,好好研究藏品的形、纹、色、质、工,这样就可省下不少“学费”。
此外,昨日,不少市民也来到泉州市历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海交馆等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