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院底座浮雕,表现泉州提线木偶第一次走出国门表演的剧目《水漫金山》场景
泉州木偶剧院七月就全面完工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5月7日讯 提线木偶征服海内外观众的心,却缺少较适宜的舞台空间,这种状况即将改变。坐落在泉州市区泉山路中段的泉州木偶剧院,目前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本周末,可容纳百人的小剧场就会先热闹起来,上演折子戏专场《古艺新姿活傀儡》。
泉州市木偶剧团的团长王景贤有空就到工地转转,他说,从2012年7月动工以来,工程进展算是比较快的,现在剧院外观基本完成,还得进行内部装修和演出设备安装等,7月就要全面完工,9月底到10月初准备在这里举办第四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届时将邀请20个国内外团体来交流演出。
泉州市木偶剧团1952年成立,一直跻身在通政巷里,王团长说,那里平时排练、办公还行,上演稍大型的木偶剧就很困难,比如排练第一部木偶悲剧《赵氏孤儿》时,需要用到吊杆、流动台辅助,在旧排练厅只能一幕幕地排练好,再借助别人的场地简单合成,很难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
木偶剧院总用地面积112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52平方米,包括500座位的剧院楼一座,可容纳120人的小剧场一座。和旧排练厅8米的台口、9米深的舞台相比,新的木偶剧院大舞台台口有14米宽,深度达到29米。有了适合各种木偶演出的舞台后,要创造新的舞台形式就更有机会。
木偶剧院外观是泉州人熟悉的红色砖瓦,贴在建筑立面的还有许多片白色石雕砖,上面有钟馗、花脸武将、孙悟空等提线木偶造型,建筑的底座还有大型的浮雕,表现泉州提线木偶第一次走出国门表演交流的剧目《水漫金山》的场景。
王团长说,今年剧团还会开始抢救几乎失传的目连戏。目连故事源自印度佛经,传统的目连戏能演上七天七夜。学者认为目连戏是我国戏曲形成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剧目,历史上泉州目连戏都是以提线木偶的形式演出的,后来才有了打城戏演出目连戏,而且也是借用木偶戏的剧本。团长说,这个项目由国家拨款100万元支持,今年内计划先排出一折,时长约两小时,排完后,还要进行录音录像,作为资料保存。
说汝知影
《古艺新姿活傀儡》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参加国内外交流最常演出的剧目,荟萃了《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元宵乐》等篇章,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上亮相的《四将开台》,就是《古艺新姿活傀儡》中的精彩篇章。(海都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