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树种全省领先 几代人造林防风筑起“绿色长城”

泉州晚报

“全省六大风口”,这是记者在我市沿海防护林带采访中,最常听见的字眼。从惠安大港湾,到晋江深沪湾,泉州在享用海洋“馈赠”的同时,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承受着风沙的日夜侵袭。种树防风是泉州人薪火相传的事业,如今,泉州沿海防护林带建设规模初具,既培育出了全省顶尖的防风树种,也首创了防风护林的有效方式,在东南沿海构筑起一段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城”。

树种优秀 “惠安1号”守卫沿海

“这是我们林场研究选育出的‘惠安1号’,它的抗风、抗旱特性十分显著,已经被省林业厅推荐为沿海基干林带造林的首选树种。”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场长李茂瑾口中的“惠安1号”,就是泉州沿海头号“风沙卫士”木麻黄。

海滩上种树不比陆地,风沙大、水咸涩、地贫瘠。一般的树种很难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生存?经过几代林业工作者的精心选育,木麻黄脱颖而出,它能够利用根部共生的根瘤菌将游离氮转化成可吸收的养分,耐风沙、耐盐碱、耐瘠薄,容易在海滩上扎根生存。当前,位于“全省六大风口”之一惠安大港湾的赤湖国有防护林场,正与中国林科院热带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选育世界各地的180多个木麻黄国际种源进行培育,今年将建成全球资源量最大的木麻黄国际种源种质资源库。

同样作为“全省六大风口”之一,晋江深沪湾的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则另具特色。“除了‘惠安1号’外,今年我们还在沿海防护林带里加种了榕树类、夹竹桃类和相思类等抗风耐盐碱树种、花化彩化树种超过5万株。”晋江市林业部门负责人李友加介绍,沿海防护林带大多也是沿海观景区,防风树种的多元化,既有利于扩大防护林带的纵深度,提升林带质量;也能够兼顾景观效果,美化沿海景致。今年以来,仅晋江一地就完成沿海基干林带造林面积1000亩,有望实现从龙湖杆柄到英林埭边沿海基干林的全线合龙。而在全市范围内,今年沿海防护林带新建面积已达2411亩,目前全市541千米大陆海岸线基本建起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屏障。

方式创新 “杉木挂渔网”护树苗

“深沪湾一年里至少有半年时间刮8级以上大风,树苗不但遭大风吹袭,还免不了遭受大风裹来的沙土敲打。”常年和风沙作战的林业人如是说。在风吹沙打下,即便是木麻黄,也经常发现被侵蚀树皮或干枯老死。为此,我市设计建造了各式各样的“风障”,为沿海防护林保驾护航。

在沿海大通道沿线,杉木挂渔网、石墙等各种形式的屏障引人注目。这就是为抵御风沙侵袭幼苗而设置的风障。李友加介绍,为了防止风沙直接敲打幼苗,我市林业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在全省首创建设了杉木挂渔网等各类风障。这些风障不但经受住了去年“玉兔”等台风的考验,一到秋冬时节,它们还能为成熟的乔木挡风、遮阳,有效降低了风沙危害。

薪火相传 几代人造林防风

外在风障坚实,但是要保障沿海防护林长青,还是离不开人为保护这一“软屏障”。“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沿海防护林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是几代人辛苦积累的事业。”在林业人看来,沿海防护林“三分靠种,七分靠管”。我市沿海防护林带多位于沿海景观带,林业部门提醒大家不要到防护林带放养牛羊,到海边游玩时也不要将火种带入防护林带,共同呵护这条来之不易的绿色屏障。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朱娟娟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