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讯息:商洛非遗“小切口”推进课后服务大提升

西北信息报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优化课后服务资源供给,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育人价值,商洛市立足地方特色,引入“非遗文化”,以“小切口、微改革”推进课后服务内涵大提升。

加强协作,让机制“立”起来。印发《商洛市引进校外优质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育人价值实施方案》《关于引入“非遗文化”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通知》,建立会商沟通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细化有关政策措施,行业监管部门做好审核、指导,设立专项监督投诉电话,探索建立政府指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共建联动机制,努力实现“一校一特色”的生动局面,积极创建“市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因地制宜,让社会“动”起来。联合市文旅局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省市三级保护名录国家级4项、省级42项、市级267项,各县区、各学校按照名录所列内容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实际选择高雅高质量的非遗内容、德艺双馨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年级、分学段遴选公布适合引入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非遗项目,明确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课程要求等,积极开展活动。目前,引入课后服务非遗涉及民间美术、音乐、戏剧、曲艺、手工技艺、民俗等11个类别。

提升内涵,让课后“热”起来。结合实际组建花鼓、道情、渔鼓、剪纸、木雕、蜡花、麦秆画、面花、草编、泥塑等非遗项目社团,开展“家乡文化我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等新时代活态非遗传承展示展演、实践体验活动,鼓励县区联合组织开展龙舟赛、灯会、社火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以民族民间美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戏曲戏剧为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参与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用好资源,让服务“活”起来。充分利用商洛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发动“五老”、党员、军人、警察、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农技、工技、厨师等938人,探索“师长+家长”课后服务模式。邀请项目保护单位、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在课后服务时间,定期到校开展社团活动课授课、示范性教学展演展示等,组织学生零距离、亲身参与感受非遗魅力。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时令节气,灵活采用讲座、实践、互动、展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感受谷雨公祭仓颉仪式、手工吊挂面、洛源豆腐干制作、非遗花棍舞方阵表演、非遗美食节、云游非遗等。

丰富载体,让学生“乐”起来。借助精品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田工厂、茶园果林、木耳大棚、职业高中等资源,开展观摩、体验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普法教育、市情县情教育、综合素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课后服务内容,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和“15分钟教育圈”实践活动,提升课后服务育人价值。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组建各类社团9726个,155个农村少年宫、863个图书馆(区角)、85个劳动教育基地、59个研学实践基地参与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参与率98.1%。

(通讯员 程静)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