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音乐界最高奖:民族唱法阳盛阴衰令人喜

北京青年报

“三新二异” 盘点中国音乐界最高奖

11月19日至11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在广州举行,这也是全国文艺奖项评选调整后的首次“金钟奖”评选。调整后,金钟奖每一类别都只有五位获奖者,且不再区分金、银、铜奖。

金钟奖是国家级最权威的音乐奖项,创办于2001年,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本届比赛设立了民族声乐、美声声乐、钢琴和古筝四个类别,吸引了数千人报名,共有255名选手进入最后的角逐。决赛最大的亮点是在复赛阶段评委“拉幕”盲听评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我们一如既往举办了民族和美声唱法比赛,钢琴比赛竞争比较激烈。网上直播,观众高达几十万,影响挺大,也让音乐更加惠民。”

复赛“拉帘” 评委盲听

在钢琴复赛现场,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每排评委席的前面,都支起了高达近两米的屏风,评委根本看不到选手的演奏,只能靠听声音作出评判。这样的情景在古筝、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复赛评选中同样出现。叶小纲说:“参赛选手有几十人,评委也有三十多人,每一个比赛现场至少有十几个评委,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熟人关系或是学生关系,‘拉帘盲听’,真的听不出来是谁在演奏。‘拉帘盲听’是很多乐团考试的方式,金钟奖决赛中‘拉帘盲听’完全是一种恰当的办法,可以防患于未然。”

无论是对评委还是对选手来说,“拉帘盲听”都是与众不同的体验。美声唱法评委、著名歌唱家么红说:“我觉得挺好。对评委的耳朵是一个考验,因为没有了视觉评判,全凭自己的耳朵去听选手唱得怎样,你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歌手的演唱上;这样,对选手的演唱要求更直接、更细致,还确实杜绝了人情分。”盲听对于选手而言也是个考验,因为演唱时看不到评委的面孔,无法判断评委的喜怒哀乐,因此只有集中精力处理好自己的演唱、演奏,表演的心态更加单纯。

当然,“拉帘盲听”也不是万能的。么红说:“半决赛后把‘帘’打开,有的选手就让我们很蒙——声乐演唱还要看选手的表演,有的选手唱得不错,但表演很呆板,甚至不会表演。当然,这只是个别选手。”但无论如何,“拉帘”评选确实为公平比赛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制,那些身体不适而演唱出现问题的选手、那些歌声临时出现状况的选手和真正缺乏实力的歌手都挡在了半决赛之外。

不再是“唱不尽的冰凉小手,听不完的为艺术为爱情”

前几年在民族唱法的声乐比赛中,男选手的弱势成惯例,而本届民族声乐评选,男歌手的优势开始“爆发”:北京音乐家协会选送曾勇演唱的《将进酒》,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选送于海洋演唱的《又见鸿雁》,陕西音乐家协会选送歌手郝亮亮演唱的《甲板上的马头琴》,都颇受好评。

尽管是男女混合评选,但获得金钟奖的五名民族唱法歌手中,有四位男歌手,这是令人欣喜的成果。民族唱法评委会主任、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说:“真的是一届比一届好,这次评委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整体的水平变好了,特别是男生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过去男孩子唱歌好像特别弱,傻傻的,这一次男孩子演唱的作品,无论从演唱的技巧、声音的运用、所选的作品,以及在舞台上的表现,都非常抢眼。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男高音歌唱家、评委郁钧剑认为:“民族唱法男声的优势爆发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找到了适合男声演唱特点的教学方法,这令人欣喜。”

无独有偶,在美声唱法评选中,也出现了一批男中音和男低音。著名歌唱家、美声唱法评委会主任廖昌永说:“从复赛到半决赛我们发现,男中低声部占很大的比重,说明我们中低声部的训练比以前有进步。十多年前,我们做评委的就经常感慨‘唱不尽的冰凉小手,听不完的为艺术为爱情。’现在曲目的选择非常专业,技术上比较平均,声音的柔美度、音色的厚度和浓度,都很不错。西安音乐学院有位选手唱的《幽兰操》,唱得非常漂亮、很美。”评委、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也说:“现场演唱时,高音极限音能令观众兴奋,占便宜,但其实有些男中音的修养等方面比男高音都优秀。”

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人一声局面未改

民族唱法男声优势大爆发的同时,也显现出女声人才培养的一些误区,尤其近年出现的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在本届金钟奖女选手的演唱中尤为突出——都是民族与美声的混合声,选择作品也经常是高亢激情的,高音演唱都不约而同地混入美声方法。由于选择了过多高难度的作品,使得她们的演唱有些力不从心,未能达到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有一位选手演唱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由于过分强调“小亲圪蛋”中“小”字的下滑音,令观众甚至感到有战栗感,失去了民歌原有的美感。而另一位歌手演唱的《兰花花》与她的表演和服装气质完全不搭配,演唱的《曙色》几近失去音准。评委郁钧剑就指出:“民族唱法过去几年对加入美声过分强调,甚至形成了趋势和统一的标准,破坏了民族声乐的个性化,这是千人一声的原因之一。这就违反了民族音乐要有个性特点和声音辨识度的艺术规律。这次男选手的成长,正说明民族音乐需要个性化的特点。每一个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辨识度,这才是民族声乐的出路。”

古筝选手阴盛阳衰令人担忧

在钢琴比赛中,很多选手选择在决赛演奏高难度的协奏曲,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但有评委认为:“现在钢琴选手的技术很好,但钢琴演奏除了速度和难度外,还要有好的音色。对演奏音色的研究是处理作品的关键,也是钢琴演奏者修养的体现。”

至于古筝比赛更显现出这几年的老问题,那就是女选手的比例远远大于男选手。进入复赛的选手中,大部分是女选手,十五位决赛的选手中仅有两名男选手。不仅数量处于劣势,“男选手的演奏也有女性化的趋势”更让评委担忧。其实,“筝横为乐,立地成兵”说的是古筝也是战场上的“兵器”,而现在缺少了万马奔腾的气势。当年,娄淑华、罗九香、王巽之等已故古筝演奏大家都是男子古筝演奏家。但不知何时,爱好古筝成为当今女子的“特权”,男子弹古筝成为“奇葩”。如此一来,古筝的雄壮和刚劲渐渐消失,这其实也是音乐教育与普及的一种误区。

文/本报记者 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