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各大音乐节上见到崔健这位被称作“中国摇滚教父”的人物的,没错,崔健代表的早已不只是前卫音乐的探路者,更是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新文化代表。现在,崔健又多了一个被大众认可的新身份——导演。
他导演的首部长片《蓝色骨头》此前已经出现在不少电影节上,去年,还获得了罗马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电影上映之前的几天,不少崔健的粉丝已经在电影评分网站上打出了满分。
可是“崔大爷”并不这么想。在北京工体那场堪称是演唱会的电影首映式上,现场演绎了《一无所有》等经典曲目之后,崔健对于他导演的这部《蓝色骨头》是这么说的:“若把它当做电影看的话,那么就把我忘掉。”
◎主题
涉及爱情,更有关生命
“我从来没有数量上的压力。我觉得当我想做音乐的时候,真的是由衷地想做。”崔健说。所以从1989年发行一张唱片《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之后,崔健发唱片的频率呈匀速下降的趋势——先是时隔两年,然后三年,接着四年,再一张是七年。从上一张专辑《给你一点颜色》到今天已有九年。九年之后,崔健推出的不是唱片,而是一部电影。
在写《给你一点颜色》这张专辑的时候,崔健就已经开始构思电影《蓝色骨头》了。自己当导演,崔健说是因为电影语言是他向外界发声、与外界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崔健强调,这部电影并不是爱情片,而是有关生命的一部电影。“片中之所以涉及爱情,因为人人都拥有爱情,可这并不意味着这是爱情为主的电影。本身《蓝色骨头》探讨的是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生命观的问题。”
这部电影一出来,圈内大咖几乎一边倒地叫好。顾长卫直言:“没想到崔健这么年轻,这么接地气,又这么不服气,电影充满了神秘和未来的气息。”“票房灵药”宁浩声称这是他“最近看过最好看的电影”,姜文则直接赞:“牛!老崔应该多拍电影!”
这么多人帮崔健说话,可电影《蓝色骨头》的成绩并不理想:首映两天票房不到200万,在全国20大票仓重镇的排片量不过5%。
崔健并不在乎。“什么是所谓‘大卖’?我的理解就是把我们的投资成本赚回来,还有一定的利润,这就够了,并不是说要打破什么票房纪录,这我没想过。”崔健说,他认为一部好的影片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口碑上,并不体现在票房上。
◎角色
不是年代问题,是性格问题
“这部片子就是一首歌,两代人,三段故事,四种曲风”。崔健如此概括电影《蓝色骨头》涉及的元素。
影片除了用音乐穿插,还有一个极强的崔健式表达:大量旁白。这些旁白是崔健写的,这其中包括对父亲母亲性格的分析,对于社会现状的描述,还有如“孤独是穿越时空的途径,浪漫是穿越时空的目的”之类的形而上。崔健说,写旁白不是他想要表达什么,“而是故事带着我写的,不这么写的话信息短缺。并不是我蓄意要怎样。”
80后、90后的年轻人难免会问了:导演是想表达那个年代也有如此叛逆的爱情吗?导演的答案是“你想多了”,在他的脑中没有年代之分,“这真的不是所谓‘年代’的问题,是性格的问题。哪个年代都有主动的女孩子,干嘛偏要用时代去划分呢?”
在现代戏部分,崔健编排了一场“网络音乐会”——身处世界各地的鼓手、贝斯手、主唱通过网络相互配合一起做一场表演。崔健说这个情节是他十年前写剧本时想象出来的,他问过专家:“他们说这个想法很大胆,而且早晚会实现。”从国内来看,目前并不太可能,“那是有时差的,音乐会要求的是延迟的时间越短越好,太慢的话会有非常不舒服的错位感”。
◎评价
热情第一,故事第二
崔健很享受拍电影的过程,比较与音乐的区别,他说:“电影就是一个非常实、缓慢、抒情的叙事方式。”
一不留神迈进了电影圈,崔健不排斥外界的批评,“只要不是人身攻击我都可以接受”。也有人从技术上对《蓝色骨头》提出了批评,崔健的解释是:“我剪辑的原则是激情第一,故事第二,技术第三。”之所以强调这个原则,崔健是想告诉从专业上批评他的人,在他这里技术上的东西排在第三位,“根本就不重要”。“电影就是两个小时的艺术,最重要的是你感受到的信息,而并不是你接受什么专业上的训练。”
在外界看来,该片是崔健以摇滚的态度看待人生的真实写照,崔健本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拒绝对这部电影有太多解读,“我太喜欢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了,看那部电影时我完全忘了姜文的存在。所以我希望被《蓝色骨头》真正打动的人忘掉我,忘掉导演是谁,他能够感受到的东西才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崔健坦言,外界的一些误解让他压力特别大,“很多人认为我就应该愤世嫉俗,坚持‘一无所有’。这不是真的我。也有人见到我,说你怎么长这样啊?这么油头粉面的。他说在他的印象里崔健应该是五大三粗,满嘴糙话,满脸长疙瘩。我说我从小就这样。”
“我更愿意说我的生活方式是比较爵士音乐范儿的,程序化的生活是练练琴,摸摸琴,完了吹个号,听个音乐。你千万别把我看成一个摇滚明星,认为我必须就得是头发乱蓬蓬的模样。”崔健说。驻京记者 刘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