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二期病房楼项目的施工现场,大楼外幕墙效果初显,工人们正在进行病房和医护区域的装修及设施设备安装施工。作为市委、市政府优化全市卫生资源、补齐民生短板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在明年上半年投用后,将新增床位700张 。
据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市医疗卫生项目进入投资集中、多道工序交叉推进阶段。“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项目部细化各道工序用时用工,及时调度协调,各班组有效衔接,人员、机械、材料得到充分保障,中秋、国庆节日不断档,投资增长显著,攻坚效果明显。
今年前8个月,14个市重点卫生项目已完成投资近7.3亿元,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9月份已完成投资近1.2亿元,超过此前的月投资金额。当前,多个医疗卫生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到明年年底,全市可新增床位1万张以上,其中补齐产、儿、精神、中医等紧缺学科床位4264张,全市千人均床位数可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针对因妇幼、中医、精神卫生等医疗资源紧缺导致病人外送等问题,我市通过专项督查、现场办公,进一步推进项目改造。如今,随着市妇产医院、市老年医院、晋江市疗养院、德化县第三医院、石狮市中医院、洛江区、丰泽区、泉港区妇幼保健院等一批项目及时启建、投用,全市将新增相关床位1550余张。同时,泉州积极盘活扩容,提高基层医疗资源水平,今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床位可新增1700张,总数达1.02万张。
在基层医疗资源扩充和水平提升上,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发挥市级医疗资源优势,组建了以市第一医院为核心的城市医疗集团,与洛江区医院、海滨卫生服务中心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力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整合县级医院资源,推行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近三年投入近4000万元,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双达标;据统计,全市乡镇卫生院增加床位601张,建成市级示范村卫生所360家、村级“健康自测小屋”300多个,创建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家,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打下坚实基础。
优化“软件”内核,提升服务水平——
“暖心行动”已整改问题852条
补齐医疗卫生短板需要“软硬兼施”。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软”内核,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从去年起,我市2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在全省率先启动“暖心服务”三年行动,围绕“问询、诊疗、检查、护理、手术、管理”6个就医环节梳理整改问题852条,建立21项服务制度,用实实在在的整改行动让群众“暖心就医”,得到了群众充分肯定——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总体满意度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省设区市第一。
除了服务以外,学科能力和人才储备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要的“软实力”:
在提升医学学科能力上,我市积极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医学学科与人才培育平台。目前全市已建立7家院士工作站和12个名医工作室,获省医疗“创双高”临床重点专科10个和省级医学中心1个。公立医院30个临床科室与“国家级”协作建设,已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含医疗“创双高”)27个、市级重点专科41个。
在医疗人才培养上,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卫生人才“金字塔”行动。通过加强高层次专科人才的“外引内育”,2018年以来,全市新增卫技人员6359人、硕博394名、高级职称849名,进一步做精“塔尖”高层次人才;通过“下点带育、上送修学”形式,实行定点定科“点对团队”成才培养制,培育县级医院实用型人才团队,做强“塔腰”实用型人才;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通过规培、转岗、特岗培训等办法,培养能熟悉掌握基层适宜技术的全科医生,做实“塔基”技能型人才。目前,全市已有全科医生1819名,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09名,提前达到我市“十三五”规划要求的每万人口拥有2—3名全科医生水平。
接下来,全市卫健系统将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担当作为,继续下大力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新建项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储备医疗卫生人才,强化医疗资源建设要素保障,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来的新气象。(记者 郭雅莹 通讯员 陈志波 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