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一医院:盛世修志追根溯源,回眸八十春秋

泉州市第一医院

经医院200多人的不懈努力,不计辛劳,集思广益,得益于苏智军院长悉心和有力的指导;得益于医院的老领导、离退休职工及其遗孀子女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指导和真诚帮助,《泉州市第一医院志》《泉州市第一医院80周年画册》终于编撰刊印成书。

泉州市第一医院:盛世修志追根溯源,回眸八十春秋

本次《院志》编纂工作于2016年4月1日启动,同时进行《医院画册》制作、医院宣传片拍摄、医院院训征集、医院院歌编写等五项文化项目。十个月的夜以继日;十个月的繁杂艰辛;十个月的激扬奋斗,医院《院志》、《医院画册》编撰工作顺利完成了。

一、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十个月要完成院志编撰工作,同时还要进行其余四个文化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而且又有种种困难和压力,使得任务倍加艰巨。一是涉及专业广泛,院志的史学专业、画册的平面美术专业、宣传片的影视专业、院训的文学专业、院歌的曲艺专业;无不挑战着参加人员的知识极限;二是历史资料缺乏,由于经历80周年,年隔久远,时间跨度大,人事几经更迭,加上历史资料散佚,医院17个职能科室缺乏80年代前期的历史资料;三是专业业务压力,文化小组8人都是来自药护专业的热心者,负责人又肩负着繁杂的药剂科管理工作;四是时间非常紧迫,泉州市方志委专家说:“就算是志书编写专家,要编写一本志书也需要2-3年时间”。而我们五个文化项目的工作,仅有十个月时间。

面对严峻的任务现实,责任驱使我们知难而上,五个文化项目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首先团队要形成共识,拧成一股绳。在殚精竭虑倾情修志过程中,参编人员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树立克服困难、不计得失、倾情投入、修史为荣的决心,卯足干劲,不辞酷暑烈日,不顾舟车劳顿,深入调查研究,慎重筛选,秉笔直书,攻克“疑难杂症”,坚持树立三天工作一天完成的工作态度,更有1位同志因工作压力掉了13斤肉。

二、深挖历史,追溯根源

《院志》时间纵跨80周年,专业横跨72个专业科室。由于经历80周年,人员更迭,多次搬迁,条件限制,医院17个职能科室缺乏80年代前期的历史资料。为挖掘历史资料素材,我们辗转奔波省内各权威档案馆、研究机构,其中前往福建省档案馆5次,龙岩市新罗区档案馆3次,泉州市档案馆3次,鲤城区档案馆2次,收集部分民国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医院发展轨迹、历史性人物档案资料,对1000多份档案资料进行过滤提炼。而后,密集走访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对各历史事迹所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分类归纳,互为印证。特别是细心寻访离退休职工、十五位院长和书记的遗孀及子女、九位院长和书记,通过他们的回忆讲述,以及捐献的珍贵照片、证件、史料等,进一步充实和验证史料。对于部分不确定的史料,进行反复分析、推敲,多方请教专家,联系物证,尽可能贯连印证,理清来龙去脉,提高志书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在收集采访过程中,老前辈庄静宗院长为了民族抗日和医疗事业,无私奉献着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染了团队成员。大家深刻体会到,写志是一件“告慰先人,鞭策同辈,激励后辈”的富有意义大事。

三、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组织写作培训。院志的编纂工作由医院文化建设小组和医院文联负责组织实施,由各科室科主任(负责人)为科志编辑员,指定专人负责本科室史料的编写;而后对他们进行三轮文字、体例、规范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指导初稿的采集、编辑。同时针对科志稿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逐条分析指导,理顺重点难点,及时解惑、纠正、调整。

组织专长人员。向医院各科室和部门抽调8位具有文学专长者参与审稿、修订;诚邀南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老师、泉州市东南艺术学院理事长等专家、学者对《院志》体例与编写规范等进行指导。

组织反复修稿。为了《院志》的体例和文字表述规范,在院志素材基础上,我们进行了25次的撰稿、修稿培训;举办了三次科主任及中层以上干部的研讨会,前后对《院志》进行15次修改和校对,最大限度确保院志25万字的编写质量。

组织质量把关。在院志素材的基础上,对1000多张的历史照片和文件,筛选出250多张,附注文字,精心制作,修改和校对15次,最大限度确保《画册》质量。同时征集和提炼院训要义,院训组织两次的全院职工讨论、两次的量化测评,四次高校教授和知名作家联席征集,把收集500多则的院训,经全院职工评分甄选和领导讨论,最终以庄绍冰提供的“厚德尚义 格术致知”作为院训。院歌歌词也历经三次的征稿活动和两次公开征求意见。

四、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五个沉甸甸的文化项目中,《院志》最为重要,又最为繁重,80周年的时间纵跨,72个专业科室的横跨。从各各项目“相互穿插,互相依托、互为勾连”中理出工作思路,穿插进行。

我们以《院志》为龙头,紧锣密鼓地带动其他四个项目“齐步走”。筹划伊始,就梳理出《院志》各个章节和其他项目的工作节点,有条不紊地勾连交叉点。同时穿插进行院训和院歌的收集工作,向医院职工和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整理出500多则院训和8首院歌歌词;期间还利用4天时间调动20多个科室1400人次参与两部医院宣传片的拍摄工作。为了保证《院志》、《画册》、宣传片、院歌的产品质量,分别对18个印刷、影视和作曲拟稿的资质水平进行分析和过滤,严格按照医院招标程序进行招标。我们连续八个月时间,坚持每周二上午召开修稿例会,检查前期工作,布置下阶段工作。以《院志》为龙头,带动其他项目一起上,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院志》和《画册》从策划构想到谋篇布局,从采访收集到梳理印证,从撰写初稿到反复修订,从广征意见到理论提升,经历了一个重大而艰巨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一院人的心血,展现了医院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荏苒岁月,历历在目。山区龙岩,是一院诞生成长之地;沿海泉州,是一院成熟发展之地。“生地”与“熟地”,千里之遥,特殊的历史背景,谱写着一首荡气回肠的大医之歌,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一院人的闪光足迹,流传着一段又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不能忘记为医院发展而鞠躬尽瘁的历任院领导,不能忘记德高望重的老医生,不能忘记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不能忘记默默无闻地辛劳战斗在普通岗位上医务人员。是近三千位白衣天使饱经无数个不眠的日夜、演绎着多少个感人的故事,才铸造出累累硕果的今天,为一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先辈们用生命践行历史,铸垒辉煌的今天,我们用文字浓缩历史,期翼璀璨的明天。(文化建设小组:庄绍冰、陈秀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