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一医院康复医师的激励:再来一次希望就在眼前

东南早报

对于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朱达斌医师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再来一次,希望就在眼前”。

朱达斌是泉州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长,医学学士,2007年从事康复治疗师工作,曾分别进修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科、香港东华医院康复医学科。他说,对于被疾病改变了生活的功能障碍患者而言,坚持需要强大的毅力。“对于康复训练的病人,他们不仅要面对肢体瘫痪、失语等身体功能障碍方面的问题,还要面对情绪、心理、性格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坚持就是希望,希望是在一次次重复与坚持的康复训练后,创造的无限可能。

东南早报记者 林加华 通讯员 何安阳

给康复一次机会 给生活一次希望

“不断地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康复医学的水平,是为了给更多的功能障碍患者缔造更真实的希望。”作为泉州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汪流是这个学科创立的负责人,浸染康复医学10多年,她将自己30多年的内科临床医学经验,融入康复医学的建设之中。

目前,泉州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共有员工近40人,其中有博士1人,硕士3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生4人。汪流主任介绍,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康复医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科室的康复主治医师王景峰,2001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学士,还要在临床医学工作9年,再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科进修1年,2009年通过卫生部的康复医学专业主治医师资格考试。

在康复医学科,不少病人都是急性外伤或手术后恢复期患者,尤其是骨科术后的患者,这类患者需要骨科康复专业的医师。科室的骨科康科医师张翼硕士,200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先在医院骨科工作2年多后,又参加省卫生厅主办的3个月康复培训班,学习康复的评定工作。现在,张翼医师不仅有扎实的骨科临床工作经验,还具备了康复评估的知识。

汪流介绍,科室的医师们每年都会被送到全国相关的学术会议学习、交流,不断地提高康复医术水平。“只有康复医师足够专业、强大,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创造最大的可能。”她说,当医生面对一位功能障碍患者,当他开始接受康复训练,康复医师就不能辜负任何一次信任,要尽己所能地做到最好。

给自己一点希望 给生活一次机会

朱达斌医师告诉记者,很多康复训练的患者,他们努力了却好像还是看不见希望,往往就会开始逃避、不自信,甚至拒绝康复治疗。

“再来一次,对患者而言,并不是件说到就能做到的事情。”他说,疾病打破了患者旧的生活模式,再来一次,往往就是从头再来,重新学习站立、学习行走、学习说话,他们需要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既已成事实的伤害与障碍,接受康复治疗的意义和只有康复训练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的变化。

“疾病表面上是苦难、是逆境、是折磨,但是只有真正面对疾病和死亡,才能更好地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训练场所,一位康复医师尝试着引导他的病人,更平静地思考身体现状和康复训练:学着与疾病共存,努力做好康复的每一个动作,尽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康复是解决现状最好的办法,也是最好的机会。

朱达斌说,患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调整心态,怨天尤人或自抱自怨都已经于事无补,再来一次,解放思想,结合自我情况调整心态,积极投入日常康复训练中,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康复,坚信自己一定能获得新生、重返社会!

再来一次 每一次失败都是动力

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训练更是一次次枯燥无味的重复和再重复,可能一个动作练习了几百次、上千次,还是没办法控制好。“或许痛苦和失败逼得无路可退的时候,就是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刻。”朱达斌说,患者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一次次地鼓励自己,努力寻找自己微小的进步和点滴的努力,为之喝彩并为之感动,培养好的习惯和自信心,反复明确执行,并应用到日常的康复训练中。

“再来一次!就是要靠这一次次的重复,才是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朱达斌说。

康复训练功能恢复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功能恢复的境界却是无极限的。朱医师介绍,并不是每位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康复训练,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要想更快更好地恢复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毅力和吃苦以及和康复医师治疗的配合。通过长期的功能训练,能够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

“不断重复,不断提高!你会发现真的是点滴的努力和微小的进步,都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再来一次,希望就在眼前,我们要为他们的努力喝彩。”朱达斌医师说,一场疾病是对一个人心灵的一次重塑,对人生的一次重审。每一位经过康复训练走向新生活的患者,都是值得去敬重的强者,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力量,去面对失败、坚持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