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康复病人的治疗过程,都是医生、患者以及病患家属共同努力的结果。”张翼,医学硕士,泉州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骨科康复医师,他告诉记者,通过康复治疗,使障碍者恢复功能,尽可能地重返社会生活,是康复医疗的根本目标。
这个目标,和每一位在康复医学科治疗的病患家属的渴望是一致的。张翼医师说,一个病患康复的过程,时间往往不是短暂的,也不是靠康复医师的“神来之笔”,病患、家属的紧密配合与支持,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康复治疗的效果。
早报记者 林加华 通讯员 何安阳
“康复医学科医生们救回我的手”
一只手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多重要?在一个病患的眼中,它关乎生活的全部。
李女士是名普通的针纺工人,在做家务的时候,玻璃杯突然破碎,碎片划伤了右手腕,血流不止。李女士来到医院做了检查,发现她的右手腕处拇指和食指肌腱断裂,她立即接受了手术。
手术很成功,休息了一个月后,李女士到医院拆石膏,意想不到的是,石膏拆除后,她的右手手指十分僵硬,拇指、食指只能做些轻微的动作。李阿姨蒙了:不是手术做好了吗,为什么右手还不能自如活动?李女士心急如焚,骨科医生检查后解释:李女士的肌腱缝合手术确实很成功,但是,肌腱修复是第一步,接下去还需要后续的康复治疗,才能恢复右手的功能。
李女士来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骨科术后的康复治疗。康复医师对李女士的手功能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及评估后解释,由于李女士的右手前期肌腱修复所需要的制动,右手指关节不可避免出现了僵硬,只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右手功能完全可以恢复的。
康复医师为李女士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每天,李女士的治疗训练项目都是满满的:在康复治疗厅,他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手指关节松动治疗,手指主被动屈伸训练,并配合肌肉神经电刺激、冰敷、热敷等物理治疗和传统的针灸治疗。回到家后,治疗师给她布置的主动锻炼项目,要求她反复抓握空饮料瓶,并逐渐从大的饮料瓶过渡到小木棍……
不到两星期的时间,李女士的右手已经基本恢复自主屈伸。为了解决李女士的手指肌力较弱、手指协调功能较差等问题,医师为李女士制定了下一阶段的训练治疗计划。
尤其难得的是,回到家里,李女士训练捡豆子,家属们一起来跟李女士比赛,陪着她康复,让李女士枯燥的康复训练过程,多了不少的动力和欢乐。
经过2个多月的康复治疗,李女士的右手功能基本恢复了。当她开始可以自如地持筷、握笔等动作,能够回到工作岗位,李女士激动万分,特意来到医院,感谢康复医学科医生们为她创造的第二次机会。
当个理解医生的病患家属
这几年来,医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病死率逐渐降低,但遗留各种功能障碍而生存的人群逐渐增多,加上工伤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增多,和随着老龄化浪潮的到来,康复医学专业变得越来越受重视。
泉州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汪流主任介绍,目前,二级综合医院都成立了康复医学科,对患者功能障碍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逐级诊疗的保障。但是,康复治疗是个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康复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更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努力配合。
创科10年来,多少病患从泉州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开始新的生活,科室的医护人员也记不清楚了。一面面锦旗,写着一个个家庭发自肺腑的感谢。下面是一位病人家属在术后写的一封信,讲述如何理解医生、配合医生帮助患者康复,让科室的医师很感动。
“家属要懂得去学习。”这位家属在信中说,医患沟通的一大障碍就是信息不对称,对于疾病和相关治疗过程不了解,就会有很多的疑惑。作为一个病患家属,应该能理解医生每天都很忙,要给那么多的病人诊治,分配给自己家人的时间肯定很短。为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家属也要主动去学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医生所说的话。
“一个医生要负责那么多的病人,我们能完全依赖医生吗?”这位家属写道:病人的家属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时向医生请教,帮着患者康复,这样的效果要比单纯依靠医生来得好。“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如果把病人的康复希望全部寄托在医院、医生、吃药打针上,可是患者的亲人——我们却不愿意去做出点滴的努力,没有家属的参与,其实就是家属的冷漠。”
“家属的积极介入,理解医嘱、帮助患者,在康复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翼医师说,病患家属在相信医生的前提下,能够积极采取措施,配合医生,为患者提供帮助,和他们一起战胜病魔、渡过难关,无形中就能增强病患康复的自信,增进信心的力量,去应对枯燥和艰难的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