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机制 信托财产登记改革惠民惠企

北京日报


(资料图片)

记者11月6日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为破解长期制约信托行业发展的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善难题,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不动产、股权等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机制,并成功推动多项案例落地,为我国全面建立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期,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通州区、昌平区、朝阳区,指导辖内信托公司分别完成多例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

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工具,委托人将资产托付给受托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意愿,代为管理受益人的利益。通过设立信托,委托人能够提前安排、定向分配自身财产;受益人可以按照约定兑现权益,也能防止挥霍、纠纷等因素阻碍其获得相应保障。家庭财富传承等场景中,与法定继承、遗嘱、赠予等方式相比,它能够更有效解决婚姻财产分配纠纷、继承顺序异议、遗嘱生效风险等问题。

不过长期以来,国内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信托财产只能登记在信托公司名下,信托财产的归属和信托法律关系无法公示,信托的风险隔离功能、惠民惠企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为此,北京率先在全国推出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业内人士解释,以往的不动产信托操作模式是把不动产直接登记于信托公司名下,这样就产生了产权归属混淆的问题。比如一旦信托公司有债务纠纷或破产清算时,委托人的不动产就有可能面临被纳入偿债资产的风险。如今,受托的不动产在产权证上会增加“信托财产”专项标识,这就有了法律认可的风险隔离效力。

今年4月初,北京市“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案例落地。“若我年老体衰,希望房子能保障我的养老照护;若我离开人世,房子产生的收益能继续守护患有自闭症的子女。”通州区一位70岁的委托人将名下唯一的不动产——一套位于通州区的住宅,通过信托制度转移至国投泰康信托名下。这是全国首单通过信托财产登记实现“养老+特殊子女照护”双重信托目的的服务信托,实现了财产独立与风险隔离,信托账户还可以灵活分配。房产独立于委托人债务风险,确保专款专用,委托人可随时根据家庭需求调整信托条款。

中国外贸信托公司则为昌平区一位中年市民专业化定制不动产信托,将物流仓储设施登记为信托财产,根据其意愿将信托收入的50%定向用于慈善捐赠,构建了“不动产+慈善+养老+传承”四位一体的信托服务模式。

北京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两家信托公司聚焦特殊需求服务和慈善传承项目,通过风险隔离及简化交易流程,实现不动产信托从高净值人群(净资产6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专属工具向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转型,为行业解决长期存在的财产确权难题提供“首都样本”。

继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落地之后,北京还对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开闸。朝阳区将破产企业股权装入信托,通过信托机构专业管理和资本运作,帮助企业实现破产重整,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实现全国首例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