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为困难群众修缮房屋 解决弱势群体生活所需

东南早报

清晨6时许,伴着晨曦,泉州台商区筑家扶贫协会的十多名志愿者早早来到张坂镇崧山村,为困难群众的漏雨房屋搭盖顶棚、整修电路。这正是该协会益修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一个缩影。

电焊工、油漆匠、泥水工……这支服务队里聚集了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们,他们各展所长,在走访帮扶困难群众的同时,也因地制宜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8年里,协会参与翻建和修缮房屋300多户。“给他们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这是志愿者们最朴素的心愿。

逢雨屋内满地接水盆

能工巧匠一天修缮好

“第一次走进老孙的家,屋内摆满了盆盆罐罐,漏水严重令人揪心。”台商区筑家扶贫协会会长杨家强说,8月初,协会收到台商区民生保障局的反映,崧山村的孙跃进夫妻居住在一幢30多年的石头房里。64岁的孙跃进没有劳动能力,66岁的妻子林宝英平日打点零工,加上低保,勉强维持生计,房屋年久失修,逢雨必漏,一漏雨家里就停电。

协会“益修”专业人员现场勘察测量,制定预算、修缮方案,线上招募志愿者开展施工。杨家强说,这一次算是“小修”,需要电焊等技术人员4名,其他人负责打下手和后勤工作。8月17日,13名志愿者的通力配合下,不到1天就把老孙家修缮一新。老夫妻笑得合不拢嘴,林阿婆拉着志愿者的手连声道谢:“以后终于不用害怕下雨了。”

“之所以组建益修服务队,是在走访困难群众中了解到,改善居住条件是他们最大的诉求。”杨家强说,他从事建筑行业,参与志愿服务十多年,起初走访慰问困难群众都是送米、油等提供物质帮助,渐渐地,他发现有些群众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4个月为独居老人盖新房

坚持走访解决生活所需

让杨家强深受触动的,是多年前走访遇到的台商区洛阳镇一家三口,一对残疾老夫妻和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居住在一处石头房里,屋内是泥水地,稻草遮窗,儿子只能睡走廊地板,简陋不堪。杨家强发动筹集爱心款,30多人在2天里给这幢房屋搭建顶棚、安装铝合金窗、添置衣被等,极大改善这家人的居住环境。

之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巧匠们加入进来,在工作之余发挥特长。2016年筑家扶贫协会注册成立,设有6个服务站点、7支服务队和7个服务项目,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力量的支持下,着重致力于改善贫困家庭与弱势群体的居家环境。

2016年,协会得知台商区洛阳镇后埔村70多岁独居老人张照荣的老旧瓦房已成危房,只能翻建。通过社会爱心力量筹集10万元后,志愿者们按泥水组、水电组、电焊组、油漆组等分工配合,用4个月,为张老伯重新盖了占地60平方米的一层新房,还添置了家具,原来的泥巴墙和泥地不复存在。

协会还会将受助者入档、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所需,让群众安居又安心。

8年翻建修缮房屋300多户

推广经验想让更多人受益

“有的师傅就算在省外做工,只要有需要,也会抽空赶回来帮忙。”杨家强说,协会志愿者目前有1000余人,其中长期参与益修志愿服务的专业“巧匠”们已有200多人。

40多岁的张坂人苏换成从事油漆行业20多年,在修缮项目中亲力亲为,身兼多职,多年来也带动不少同行人一同参与,“凭借自己的一点专长帮助别人,让大家住得更好,觉得挺有意义,也开心”。

至今,协会已参与翻建危房25户,开展水电安装、室内粉刷、门窗安装及修缮、补漏屋顶、搭设彩板等修缮房屋300多户。筑家益修志愿服务队“能工巧匠·益修义行”项目也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修缮助贫 筑家同行”项目荣获福建省志愿服务“四个最美”先进典型,还在2021年国际中国公益事业大典上荣获“2020年度最佳公益项目创意奖”等。

“我们也与省内外多个志愿组织交流,希望将益修义行推广。”杨家强说,通过资源共享,已将服务队的专业修缮经验传输到泉州各地,精准帮扶,希望以点带面,向更大范围推广,让困难群众安居受益。

征集令

“最美家乡人”评选始于2015年,由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东南早报等全国多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2021年“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日前已正式启动,如果您身边有饱含人情味的凡人善举和暖心故事,可以私信@东南早报官方微博、微信,或拨打96339热线向我们推荐。征集结束后,所有候选案例进行公开评选,获得票数最多的10个案例将授予“泉州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并获得正能量奖金2000元。如最终当选“全国年度十佳最美家乡人”,将获得奖金10000元。(早报记者 许奕梅 王柏峰 实习生 李一冉 文\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