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彩村:革命先烈给予别样红色印记

福建日报

沿着平潭苏平片区国彩村村道盘山而上,半途即能远眺全村美景。近日,记者来到国彩村,青石红瓦的古石厝鳞次栉比,掩映在葱茏绿意中,一幅纯朴祥和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现眼前。

国彩村是平潭为数不多的革命基点村之一,该村原称北盾、北党,1948年改称伯塘。解放后,为纪念吴国彩烈士,遂取现名国彩村。全村以吴姓为主,为平潭吴氏宗祠所在地。

解放战争初期,国彩村涌现出诸多革命先烈,在那个横刀跃马、出生入死的年代,誓死为平潭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时光荏苒,先辈烈士的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吴国彩是谁?

1923年,吴国彩出生于伯塘村一户贫苦家庭。在民不聊生的年代艰难长大,少年吴国彩立志“要摆脱这种黑暗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岛百业凋零。吴国彩与村里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投身到救国救民的行动中,宣传抗日、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他们满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歌:吴克修多次借祠堂集会,鼓励青年参加抗日斗争,并亲自送孙儿吴兆缙上前线抗日,从而带动了吴国夏等十余名青年投身抗日洪流;吴兆瑛在榕读书时,参与全城学界抗日救亡示威活动,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暴行……

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伯塘村30多家商店联合起来抵制日货、公开焚烧日货——这一举动曾引起多方关注,而这一把大火,也让吴国彩热血沸腾,不到20岁的他,毅然决定投身革命!

浴血奋战“中正堂”

1948年9月,闽(清)、古(田)、连(江)、罗(源)、林(林森县即闽侯县)五县中心县委魁岐会议决定成立平潭游击队,吴国彩担任中队长。游击队成立后,人数从最初100多人扩充到300多人,而后改为平潭人民游击支队,建立连片的根据地,伯塘村就是其中一个革命基点村。

彼时,国民党当局对闽中革命武装发动大规模“清剿”,并占领了平潭县城,“中正堂”驻有县自卫队、接兵连和盐缉队150多人,装备精良,是国民党军的主力军驻地。

1949年5月5日,平潭人民游击支队发起第一次解放平潭县城的战斗,抽选出117名战士,配备土造冲锋枪一支、步枪50支、手枪10多支和部分子弹,另每人各配一把大刀,向县城进发。

当晚,由40名战士组成的敢死队分4个小组开始向“中正堂”进攻,吴国彩正是这支队伍的队长。

5月6日1时,敢死队第一组战士吴翊成、吴聿静、施友声、庄家祥等4人摸黑靠近大门,敌哨兵发现动静要关门时,吴翊成冲进大门,上半身卡在门内,脸部中弹仍大声疾呼进攻!其他战士一拥而上撞开大门,冲了进去。

吴国彩两次冲入大门,都被敌人的火力压退下来,他心急如焚,带领战士匍匐前进,趁敌人火力空当一拥而入,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斗中,吴国彩右臂中弹,右腿连中三弹,血流如注仍拼力战斗,同队员们一起击溃了楼下的敌人。

照亮后来人的前进道路

平潭县城解放了!

此战中,吴国彩重伤却不下火线,医院组织抢救时,他还主动要求先救其他伤员,自己终因失血过多,光荣牺牲。

据了解,平潭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有过两次解放的经历。第一次是以平潭人民游击支队攻占“中正堂”为代表的战斗。第二次是1949年9月16日,在平潭人民游击支队密切配合下,解放大军兵分三路进攻平潭岛,平潭全境获得最后解放。

在此期间,伯塘村曾3次惨遭洗劫,50多名村民不幸被捕。伯塘村献身于革命的烈士共有6名。

1951年,为了纪念吴国彩,伯塘村改名为国彩村。

“正是一大批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英雄壮举、谱写不朽赞歌,才得以照亮后来人的奋进道路。”国彩村联合党委书记吴海英说,吴国彩等革命先烈给予了这片土地别样的红色印记,人们将永远记住他们。(记者 林霞 王凤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