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区河长制成效显著,图为治理后的百崎湖水系。 |
核心提示
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环境安全,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泉州台商投资区地处泉州市中心城市东部,依山傍水,临江拥湖,江河湖海交融,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景观优势显著。近年来,该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辖区特有的洛阳江、百崎湖、月亮湖等自然水生态独有的禀赋优势,统筹山水林湖海等各种自然生态要素,构建山、海、城相连接的生态廊道,全力打造现代化的“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的滨水生态新城。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河湖管护责任更加明确,很多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治水取得显著成效。一组数据显示:洛阳江流域水质常年达到Ⅲ类,黄塘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百崎湖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水利精品工程。台商区正大踏步走在一条既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水生态文明滨水城市建设道路上。□本报记者 郭慧杰 陈桂生 通讯员 仇梅婷 文/图
坚持高位推动 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见实效
党政领导担当履职是全面推行河长制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落实湖长制改革举措的关键所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坚持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共同担任区总河长,负责领导全区河湖长制工作,各乡镇同步设立双总河长,并增设63名村级河长,实现河长体系区、镇、村三级全覆盖。同时,细化实化各级河长、湖长职责,健全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完善考核问责机制,落实湖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督促各级河长主动把管理保护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制度建立了,关键还在落实。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区工作大会上,泉州台商投资区总河长吴汉宗书记和刘志平主任与各乡镇镇级河长签订了《2019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河长履职责任落实和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落实“清淤疏浚、面源控污、截污纳管、沿河拆违、强化保洁、生态护岸”等六大任务,有效督促各级河湖长真抓实干。
党政领导自觉担当,更应主动作为。泉州台商投资区区级总河长以当好“施工队长”为己任,亲自“挂帅出征”,坚持一线会诊查摆、一线协调推进、一线解决问题。今年3月初,区总河长吴汉宗书记专门带队深入洛阳镇黄塘溪、百崎排淡沟景观提升项目以及百崎湖生态连绵带的项目现场,一线巡河,实地调研各类涉水项目,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对项目资金筹措、进度安排及建设质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据统计,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党政领导多次深入一线巡河(湖),实地踏勘、现场办公、专题协调等达120余次,研究解决涉河涉水问题260多个。
去年5月和9月,区总河长吴汉宗书记、刘志平主任先后签发区第1、2号总河长令,要求各级河长、河道专管员集中开展“认河巡河,知河治河”集中行动和清四乱等河长制工作全面深化提升专项行动。2018年,各级累计开展巡查9370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212处,整改率达100%。此外,还联合“检察室”抓督办,建立涉水问题挂牌督办制,2018年累计挂牌督办问题4个、整改销号4个。
设立三级湖长 推动百崎湖水环境保护形成常态长效
城因水而美,城由水而变。泉州台商投资区自挂牌成立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开发,不管是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还是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泉州台商投资区都持之以恒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创新、开放、生态、宜居、幸福的滨水生态新城。
只有水光山色好,方能引得游人来。百崎湖系泉州最大的江海交汇湖,被誉为“城市之眼”。城市之眼,亚洲之窗——海丝艺术公园亚洲园就设在百崎湖畔,几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大力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如今,综合治水的成效已经显现。
海丝艺术公园2015年建成以来迅速成为周边群众的“新宠”。清澈的活水对公园内的百崎湖进行源源补充,丰富的绿植和深厚的文化气息让海丝艺术公园成为区内外游人的亲水乐园,到公园享受绿水环境的游人越来越多,进一步打响了泉州台商投资区的知名度。然而,谁曾想过,几年前的百崎湖周边多为荒地,百崎湖畔周边的养殖业水体污染问题,更是给当地造成不小的困扰。
河湖的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针对百崎湖的环境保护问题,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制订专项整治方案,区财政投入3500余万元,全面推进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关闭百崎湖等流域周边生猪养殖场190家,削减生猪存栏4.3万头,清退占河临时搭建及养殖畜禽建筑45处,清退河道内鸭群近5万只,完成6家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实现生猪养殖污染物达标排放,还湖泊以宁静、和谐、美丽。
整治的成效显而易见,如何彻底根治才是百崎湖水环境生态保护的重点。对此,泉州台商投资区以百崎湖为重点,全面推进湖长制落实,持之以恒开展百崎湖整治,通过水体改造、设施建设等方式,丰富水域周边空间内涵,全力打造河湖治理样本。一是设立三级湖长。把湖长体系延伸到村,并将全区所有湖泊、水库、山塘全部纳入湖长制管理,设立区镇村三级湖长,按网格化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二是升级“海丝艺术园”。以海丝艺术公园为抓手,强化百崎湖治理,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及拦水坝正加快实施,其他相关工程也将全面启动。三是打造“生态连绵带”。以百崎湖自然水系为脉络,着力打造“一廊”(即百崎湖生态廊道)、“四区”(即山水田塘、海绵城市、田园风光和果林荷塘展示区)、“九园”(即9个特色景观节点),将建成集生态性、地域性、可达性、亲民性、经济性于一体的“城市之眼”,并使之成为全国生态连绵带的样本。
淘汰落后产能 化解石材行业水体污染问题
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加快解决河湖管护突出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生态与发展、流域与区域、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石雕与石制工艺品产业是泉州台商投资区的传统产业,长期以来,该行业的部分企业存在着环保手续不完整、污染整治未到位、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许多石雕厂的水污染问题,更是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如何有效解决石雕企业的这些水体污染问题,正确引导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成为泉州台商投资区清退落后产能石材加工企业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7年,泉州台商投资区对全区337家“散、乱、污”小石材企业实行整体退出。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企业走生态环保的发展道路,鼓励和引导现有石雕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采用各种高效污染物净化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行业和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技术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推进石雕产业实现转型提升,向规模化、高端化、低碳化发展。
经过泉州台商投资区相关职能部门一段时间的整治和引导,石材行业前期的各种环保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石雕行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
石材加工行业的整体退出和石雕行业的转型升级,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提升的有效抓手,是顺应广大群众呼吁,还原泉州台商投资区青山绿水的强力举措,可谓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多元治水体系 打造全民爱水护水格局
治水不仅要治出秀水美景,更要治出人居和谐。泉州台商投资区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河湖突出问题,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持续提升全区河流湖泊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施湖长制同样需要坚持开门治水,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让湖泊管理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公众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营造全社会关爱湖泊、珍惜湖泊、保护湖泊的浓厚氛围。
理念先行,找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带动下,目前社会各界参与河湖管理保护的热情空前高涨。泉州台商投资区积极探索多元河长体系,不断拓展参与主体,打造“行政河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的多元河长体系。在政府河长制的基础上,率先设立区级管护湖泊月亮湖、百崎湖“企业湖长”,为治水注入新生力量。
此外,泉州台商投资区先后组建了党员河长、“巾帼”河长队伍、华光学院“河小禹”巡河队伍,发动全民共护水。 2018年共巡护重点河道56公里,制定《共同维护河道水环境村规民约》范本,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6万余份。开展“河小禹”护河、“3·22世界水日”,“以鱼养水,增殖放流”等各类志愿活动,河湖周边居民参与达1500人次,全社会爱水护水的格局初步形成。
治水为民,为民治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厕所革命”等行动,山内、后蔡等村庄引进中车农村污水系统解决方案,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进村入户,保障处理后的尾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有效破解了农村污水治理难题。2018年全区1250户农村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5150户农村污水截污纳管集中处理覆盖任务已完工,完成投资约1200万元。结合“厕所革命”,在全区建设20座标准化公厕,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全市各县市区环境卫生评比中,连续43个月位列第一名。2019年上半年,区环保税入库85万元,同比增幅78.4%,有效发挥税收的调节职能,促进区水资源环保事业的发展。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条路上,泉州台商投资区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践行全面推行河长制“唯有真正落地生根、形成常态长效”的治水理念,积极推动构建包含科学严格的水管理、舒适宜人的水环境、山清水秀的水生态、安稳牢固的水安全、山水和谐的水文化等内容的水生态文明体系,以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建设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滨水生态新城,走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