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弘扬工匠精神 发挥传帮带作用

泉州晚报
杨庆聪与工作室成员交流雕艺作品

雕艺产业是台商区的传统特色产业,该行业从艺人员众多,不过年轻的从艺者却甚少。雕艺人才的培育没有速成班,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年来,台商区积极推动该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搭建起雕艺人才的培育平台。 □本报记者 郭慧杰 陈桂生 文/图

近日,福建省人社厅和省财政厅公布了2018年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台商区洛阳镇的杨庆聪技能大师工作室位列其中,杨庆聪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也是台商区雕艺行业首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6年来,杨庆聪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为雕艺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创造条件,推动技能大师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

积极培育雕艺青年

实现从“匠”到“师”的转变

据了解,杨庆聪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2年开始筹建,工作室集雕艺艺术培训、技术协作和创新、雕艺技术人才培养为一体,如今已汇集了一大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一级高级技师。

作为该工作室的创建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庆聪介绍:“我们工作室主要服务现有雕艺职工,围绕工作室的重点建设项目、关键技术岗位和重点生产环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新等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国家级大师带省级大师,省级大师带市级大师,市级大师带普通工艺师,把广大雕艺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吸引和集聚到创新工作室中来,形成良好的职工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氛围,引导雕艺职工从‘匠’到‘师’的转变。”

今年36岁的李海聪是从杨庆聪劳模创新工作室成长起来的青年优秀石雕师,多年来,他在杨庆聪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培育下,不断成长。去年,他被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及共青团福建省委评为2017年度“福建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作为传统雕艺青年一代的传承人,李海聪说:“劳模创新工作室给我们这些年轻的雕艺从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要实现由匠到师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具备过硬的技术,虚心向大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才能让自身的艺术造诣不断提升,创作出更多富有价值、富有创意的作品。”李海聪表示,让民间传统工艺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不仅源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坚守,更在于把创新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

杨庆聪说:“雕艺行业需要有更多劳模创新工作室这种平台,需要有更多的雕艺生力军的加入。我们鼓励他们敢于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突破传统的常规做法,不断去开拓创新,在传承雕艺的同时,促进雕艺产业的不断发展。”

搭建岗位成才平台

发挥传帮带作用

近日,第四届海峡两岸雕刻艺术大赛泉州赛区在台商区浅水湾集团蔡襄画院隆重揭晓。来自海峡两岸共计513件优秀作品入围决赛角逐各类奖项,最终396件作品脱颖而出,分获各类大奖。海峡两岸雕刻艺术大赛是海峡两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比赛之一,该项赛事由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发起并和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院、台湾中华印石艺术收藏协会、屏东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台湾知识创新学会联合主办。在本次泉州赛区的比赛中,杨庆聪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积极组织了工作室的众多青年工匠参赛,还作为承办方之一积极参与举办跨年展览。

“积极组织年青一代的工匠参加各种行业竞赛,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年雕刻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雕刻艺术高级人才,不断壮大雕刻艺术家队伍。”杨庆聪介绍,2018年他们工作室积极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第二届中国世界遗产工艺美术金狮奖、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等展览奖项的评选,参加台商区石雕技能竞赛、第三届泉台两岸职工雕艺技能竞赛等现场比赛,不断提高工作室成员的雕艺水平。

杨庆聪表示,让青年工匠在竞赛中交流提高,将为推动海峡两岸雕刻艺术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繁荣与发展海峡两岸雕刻艺术产业,推动各类雕刻艺术人才在技艺传承、艺术创造等方面长足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借助着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一个平台,杨庆聪充分发挥自身省级劳模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业务交流、名师带徒等活动,着力培养后备技术骨干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雕艺职工,为学徒搭建岗位成才平台,把创新精神延续下去。

“雕艺人才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要求雕艺从业者不仅仅需要有一副好手艺,关键还要有创意和文化素养,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速成的。”杨庆聪表示,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创造艺术,要想创作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雕艺精品,就得在艺术理论上下大工夫。为此,他亲自整理印刷了《惠安雕刻史》和《技能理论教材》等教材,同时今年他还计划加强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等高校、职校的合作,建立校企联系,提高工作室成员理论水平。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