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美德传播在农家 华侨乡贤做先锋

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屿头村,这个有着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1万多人的闽南著名侨村,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福建省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这个村庄依靠华侨乡贤和民间爱心人士,又在移风易俗工作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记者 黄雅珊 通讯员 林曦铭

丧事从简办 事主省费用

2006年,屿头村制定了《移风易俗工作目标》,开始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当时,村委会发出《文明习俗倡议书》,由老人协会成员、各村小组长密切配合,上门入户分发宣传品。与此同时,村两委利用一年4次的党员大会和一年6次的村民代表大会,老协会利用每月2次的会员活动例会,传达移风易俗工作任务。很快地,在村委会的统一指导下,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道德评议会和村民议事会“四会”成立。随之,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新举措、新模式、新风尚活动在“国家级文明村”中蔚然成风。

屿头村老协会会长杨镇东介绍,这些年来,村里的村风民风净化了不少。一是农历七月“普渡”期间喝酒闹事、打架斗殴的情况不复存在。二是丧事的花销得到了控制,事主省钱省力了。“以前办丧事,事主要给送葬人员准备毛巾、礼品,并要设宴答谢。后来,老协会先从内部做起,规定参与送葬的百来名会员不能收受毛巾,不能就餐,这就给事主省了一笔费用,而后这项规定推行至村民中实行。”如今,村民也已逐步认可了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新风俗。日前,村民小杨为去世的老父亲办完一场丧事,他没多请乐队鼓奏,也没有花圈祭品,丧事就简,既节省了费用,也践行了丧事新俗。

华侨做表率 树立好榜样

作为闽南著名侨村,屿头村海外华侨是本地人口的三倍,侨亲们热爱家乡,热衷慈善,在移风易俗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树立了榜样。

如今,屿光中学的莘莘学子能够在塑胶运动场上纵情奔跑、运动,就源于旅菲华侨杨万年家族的一场喜宴。据悉,原先屿光中学的煤渣运动场由杨万年与洛阳镇政府对等出资建设。杨万年一次清明回乡到屿光中学参观,看到投入仅一年半的煤渣运动场因学生穿钉鞋参加训练以至跑道破损、坑坑洼洼,担心学生运动受伤,萌生改建塑胶运动场的想法。当年,正值其母亲100岁寿辰,在家族人的同意下,杨万年将办寿宴的钱节省出来,投入到塑胶运动场的建设中。运动场总投资258.7万元,其中杨万年家族捐资167.8万元,洛阳镇政府出资90.9万元。

杨万年的义举赢得群众点赞,也为移风易俗作出表率。而他本人还表示,家乡的移风易俗做得好,他要把它带到海外,让回乡办红白喜丧事的华侨知晓,共同参与移风易俗活动。

美德在农家 民间有力量

前些年,通过成立家庭美德促进会、国际敬老尊亲会,召开海峡两岸美德孝道尊亲促进大会,表彰“孝子”“教子有方伉俪”和“行善积德”典型,创办《家庭与孝道报》,屿头村举海内外乡贤之力共同弘扬家庭美德。而其实,在屿头村,美德不仅在小家里,还在村庄这个大家里。也因此,屿头村获得了“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荣誉称号。

近年来,屿头村活跃着台商区筑家扶贫协会和屿头村扶贫救助协会(前身屿头村扶贫发展基金会)等多支公益队伍,他们走村串户,以民间的力量,给有需要的人送去关怀,传递尊老爱老扶贫救弱的美德。

“一年,协会要投入二三十万元用于扶贫。”该协会会长杨振龙表示,协会能够从2001年至今一直为贫困户送温暖,得益于村里民间公益慈善力量的熏陶。原来,1999年,前老协会会长林元冰看到村里有人因病返贫后,与乡贤合议发动成立了扶贫基金会。菲律宾华侨饶妹受触动购置了2个店面和1套房捐献给基金会,租金成为持久固定的扶贫资金来源。

屿头村党委书记杨志杰表示,近期,村里正在整修一处100平方米的场所,为各民间慈善团队提供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继续在全村营造和美氛围。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