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晋江新闻网12月22日讯 石墨烯跑鞋、破解拉链行业起拱问题、研发中高端校服新面料……科研平台与企业的深度交流一直在继续。日前,政产学研+智能制造暨皮革纺织科研成果交流会举行。现场,智慧“火花”频闪,一桩桩“产业与科技”的联姻由此促成。安踏、龙峰纺织、峰安皮革等20多家晋江鞋服企业与科研平台“牵手蜜恋”。
事实上,自晋江创新引进4个院士工作站、7家国字号科研机构、49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来,这些平台便以“永不落幕”的服务姿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落地产业化。
永不落幕
变“大海捞针”为“精准匹配”
近年来,晋江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创新平台和人才政策,加快营造创新生态,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先后引进中科院、中纺院等国字号研发平台,让企业在晋江就能对接顶尖的科研资源。
凤竹纺织便享受着科研成果带来的实惠。“以往,凤竹纺织的校园面料印染业务利润低、操作较为复杂,借助与中纺院的产学研项目合作,企业摆脱了同质化和低价竞争,实现产品差异化转型。”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樊蓉告诉记者,得益于对中高端校服新面料的开发和运用,凤竹纺织成功领跑国内校服市场,实现生产工艺的利润提升。
在晋江,感受产业科技对接平台带来利好的企业还有很多。美胜陶瓷相关负责人吴汉钊告诉记者,美胜以往就有和高校开展比较常态化的合作。“我们和华南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也有一些成果。”吴汉钊告诉记者,如今,落地的福大晋江科教园的距离优势、技术能力,可以为企业更好地开展一些技术研发。
在晋江,各产业服务平台给予企业带来的支撑作用,没有距离更不关时效。“借才引智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搭台,引进高端科研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团队,为企业与最新科研成果对接搭好桥梁,可以说将过去‘大海捞针’的方式转变为‘精准对接’。”雨中鸟副总经理丁敬堂说,这种对接是持续性的,可以说是永不落幕的产业科技对接平台。
就地转化
变“创新成果”为“现实生产力”
石墨烯鞋、VR智能眼镜、智能跑鞋芯片、高分子涂料、纳米级金属粉末、动漫IP……三创园区办向记者展现了这样的一组数据:目前,入驻园区的平台、机构57家。其中,公共服务平台7家;科技孵化企业49家;商务服务企业1家。“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而培育新兴产业则是增加未来经济新动能。”园区入驻企业安能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鸿途表示,正是在园区的对接下,安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晋江,包括三创园在内的创新平台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打通“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服务链和资金链,让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成果要向现实生产力成功转化,关键在于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沟通,一方面,企业要及时提出需求方向;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要为企业量身打造技术方案,缩短转化周期。令企业欣喜的是,这些国字号研发平台的科研人员更走出实验室,主动对接企业科研需求,碰撞创意的“火花”,找到创新的“痛点”。
以中纺院为例,不久前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8年的技术攻关,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得希赛尔国产化莱赛尔纤维产品顺利达产,成功填补国内行业空白。“莱赛尔纤维以奥地利兰精公司的产品‘天丝’而闻名,过去从国外进口该产品价格高昂,让不少纺织企业望而却步。”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项目技术专家薛立伟博士告诉记者,国产化莱赛尔纤维产品,为纺织企业增加原料渠道来源,让绝大部分纺织企业都能用得起,对纺织行业意义重大。
而这一科研成果也引来本土纺织服装企业的关注。安踏研发实验室高级经理李景川第一时间与该项目洽谈对接,“我们打算将此面料运用到T恤等系列运动服装上,让消费者穿着运动体验更好”。
(记者_施珊妹)
标签:产业科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