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沙河王硇村获游客点赞:这是一个有嚼头的古村落

人民网

王硇村石楼建筑

俯瞰王硇村

若不是亲眼看到此等壮观的石楼建筑群,很难想象太行山中有一个如此古色古香的村落;若不是身临其境感受古村的一点一滴,很难体会几百年的时光凝聚于一处的厚重历史感。

这里便是河北省沙河市王硇村,距离北京400余公里,从石家庄驾车到这里也只需要3个小时。国内国际到此旅游的客人赞叹:这是一个有嚼头的古村落。

村史有来头

“‘硇’,意思是山顶的平地,因为最初定居在这里的祖先姓王,所以就组成了‘王硇’这个村。”沙河市柴关乡党委书记张宪峰给记者介绍起王硇村的历史,如数家珍。据村史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在建紫禁城时,镇京总兵、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王得才,奉命往北京押运皇纲,途中遇到土匪抢劫而导致皇纲丢失。因为担心被官府追查,他带领家人逃到沙河。原本在现在的尚贤、正招一带定居,但是这些地方紧邻官道,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后来迁到了太行山深处的王硇村定居,至今已有24代,历经600多年的历史。

抗日战争期间,王硇村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沙河县抗日县政府所在地。沙河县抗日独立营、抗日高校也设在此。王硇村培养了大批的抗日将士,为这里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的基因。

建筑有看头

在王硇村里行走,映入眼帘的是层次分明的古石楼建筑,十分震撼。据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介绍,王硇村的古石楼最早建于明代,石墙都是用当地太行山的岩石所筑成,现存130多座古院落。穿行村中,眼前的古村落既饱含历史的风韵,又充盈着智慧的结晶。这些石楼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又有南方建筑的婉约,可谓南北方建筑文化交融的典范,带给人无穷的观感享受。

王硇村中的街道都是弯弯曲曲的,一眼望不到街道的尽头,这样的设计便于和外来入侵者展开周旋,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不仅如此,几百年前的石楼建筑也已经有了防盗功能。仔细观察每座石楼,窗户的中间处都有一根石柱顶着,里面还有两扇门。“没错,这就是当时的防盗窗,中间的石柱可以防止小偷进入室内”,张宪峰在大家疑惑石柱的用处时,为大家揭开了谜底。据王现增介绍,这里的石楼之间都是相通的,院落之间相互连接,家家户户相互联通,在街巷相交处的石楼上都有耳房,能够随时观察到外来的情况,整个村子就像是一座攻防兼备的堡垒。

风俗有说头

王硇村里所有的石楼都在东南角凹进一处,错落而建,这就是当地有名的“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意思是要把好的位置留给乡亲邻居,用现在村民的话来说,“东南缺”还有一个实用的功能,“人站在缺口里面,弓箭一只都射不到”。在王硇村里,家家都种有苹果树,寓意着平平安安,这也是承载了村里的先人求得平安生存的传统。

更耐人寻味的是,“拐弯抹角”这个成语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为了能让拖着货物的犟驴在小巷中穿行而不被卡住,村民特意把街巷拐弯处的石头打磨成圆弧状,这一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王硇村人的智慧,“拐弯抹角”的说法在这里流传很久了。王硇村的风俗文化还体现在那些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的“门当”和“户对”上。原来,看一户人家,不需要进到家中,只要站在门外看其门楼,从其所立的“门当”和“户对”上,就可以看出这家的出身,更可以看出这户的家境。

未来有盼头

很多年前,依靠开采矿产资源,王硇村每年也会有几百万元的收入,但是,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后,村班子发现自己村里独特的风情就是“金山银山”,所以很快将乡村旅游开展起来。现如今,来村里旅游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了,村里农家乐的人气也越来越高。不仅如此,杏仁菜、薄皮核桃、老粗布、千层底鞋等特产也插上了电商的翅膀,飞出了太行山。王现增高兴地说,王硇已经有了4张名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在王硇村的土地上漫步,犹如在品读一部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书,仿佛能够看到几百年前的场景;又像在欣赏一张充满太行风情的画卷,古老与现代的时光在这里交汇。这一座古老的村落,不仅承载了过去,也面向着未来。

本文图片均由张宪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