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七佛塔”,也称迎宾塔,塔身刻有“过去七佛”的名号。
穿过“寒拾亭”之后是“丰干桥”,又一座以国清寺僧人命名的石桥。相传丰干禅师曾经骑虎入寺,风格可见一斑。他和寒山,拾得被奉为“国清三隐”,国清寺西侧有“三贤堂”,就是为纪念他们三人而建。
站在丰干桥上,只见环绕寺院的左右两条溪流,在丰干桥下汇合后南流,形成“双涧回澜”的胜景,这也是著名的“天台八景”之一。此处风景极佳,所以来附近写生的人很多。
丰干桥前后两端分别是写有“隋代古刹”和“教观总持”的两块黄色照壁。前者表述的是国清寺悠远的历史,后者“教观总持”的意思,则不太易懂,指的是佛经教理,要和内观实修相结合,阐述的是天台宗所推崇的修行法门。
此时既已来到寺前,却找不到寺门所在,原来国清寺的寺门是与众不同的。寺院座北向南,但寺门却并非开在常规的朝南位置,而是在壁墙东面转弯处,开有一扇不起眼的小门——这里才是国清寺正门所在。国清寺寺门东开,有说法是因为智者大师的灵塔安放在东边的佛陇山,寺门朝东是为了纪念这位开山祖师。
国清寺的布局讲究低调内敛,又可见匠心独运。比如寺门的处理,既增加了空间上的变化,又给人含蓄幽深的感觉。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隋塔、七佛塔、寒拾亭、丰干桥以及两面照壁、看似依地势高低自然排列,其实都经过精心设计,漫步其间,给人移步换景,悠然自得的禅意。
国清寺门的横匾红底金字写的“国清讲寺”,正是寺院的全名。说明国清寺是以讲经说法,研究教理为特色的大型寺院。古代各地寺院有禅寺、讲寺、律寺之分,不同宗门的寺院有称呼上的区分,而天台山的寺院,基本都为讲寺。
进入寺庙,穿过一条掩映在竹林中的甬道,国清寺各殿显在参天林木之间。土黄色的院墙和翠绿色的植物黄绿相衬,颜色和谐。让人想起古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的意境。寺内光影斑驳,梵音缭绕,人行其间,自然脚步放缓,感受到清凉和自在。
经过多次毁建,现存的国清寺建筑基本维持清雍正时期重建的规模。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开的是天王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两侧还有数十个传统院落。建筑依山就势,往上层层递高。值得一提的是,寺内古廊沿高低错落的贯穿全寺,下雨天走去任何地方都不会被淋到雨,这也是国清寺的一大建筑特色。
作为天台宗祖庭的国清寺,古朴、肃穆、更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弥勒殿前那一对汉白玉石狮,衬托着佛殿的威严。据说这对石狮原本放在故宫,属于国宝,七十年代国清寺重修时,特意从北京选送过来放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