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农产品电商对接“互联网+”为精准扶贫注入新动能

泉州晚报

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信息不畅通,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大规模发展起来后,容易出现销路难的情况,影响群众脱贫致富。如何借助互联网,加大贫困村与市场的信息沟通,使产需及时有效对接,实现“精准扶贫”?昨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主办的一场“互联网+精准扶贫”培训及农产品电商对接活动在南安市向阳乡开展,8家泉州本土农产品电商平台与我市3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农产品搭上电商平台“顺风车”,助力贫困村实现“精准扶贫”。

“互联网+精准扶贫”培训及农产品电商对接活动吸引了众多乡镇的负责人前来参加

“互联网+精准扶贫”培训及农产品电商对接活动吸引了众多乡镇的负责人前来参加

对接活动 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

对于多年来农产品对外销售不畅、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永春县苏坑镇党委副书记吴文峰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苏坑镇群众的主要收入以农产品为主,以往农民要把蜂蜜、笋干、土鸡等农产品卖出去,都需要自己运输,搭车到县城卖,有时候碰到季节不好,只能等商贩来收购,销售模式非常被动。

“通过电商平台,可以增加群众销售的渠道,还能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吴文峰说,希望通过市里组织的培训班和电商平台对接活动,寻找到更多的电商平台,让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宽阔。

“通过互联网、智能化销售终端,我们帮农户解决了配送成本高、保鲜困难等问题。”参加对接活动的中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俊添告诉记者,和传统方式不同,农业电商平台如今已可以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全国各地餐桌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还能为农户每年的种植品种和数量提供参考,让农产品不愁卖不出去,实现精准扶贫。

在当日的活动中,3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农产品,与8个电商平台实现了初步对接。

成功案例 “互联网+精准扶贫”显成效

此次活动的举办地点向阳乡,如今通过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农民已经尝到了增收甜头。作为南安市较为偏远的山区乡、曾经的省定贫困乡,向阳乡现在聚集着40多位由返乡青年和外来创客组成的农业创客群体,眼下,这里正在打造三农互联网+创客空间的样板。

30多年前,吴成贤的父亲把佛手茶苗带到向阳乡种植。由于山村偏远,交通不便,通讯差,多年来都未能把佛手茶推广出去。几年前,向阳乡党委政府开始尝试三农“互联网+”,引导村民通过电商平台将当地优质农产品推广出去。吴成贤当即回到家乡,成立了佛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将产品通过分销加盟和电商平台进行推广,近年来,营业额达到数百万元。

和吴成贤一样,向阳乡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看到农产品电商销售的商机,回乡创业,成立农产品基地,带动当地农户,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还带动了农户的脱贫热情。

向阳乡党委书记蔡映辉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交通环境的优化及三农“互联网+”的探索,借助电商平台的优势,拓宽了农产品销售,农民也实现了增收,向阳乡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有1315人,到如今已经减少至210人,“互联网+精准扶贫”渐显成效。

顺势而为 搭建平台引导贫困群众增收

“对于适合互联网创业的困难群众,要顺势而为,找准着力点,促使其走向‘互联网+创业’的风口,实现增收。”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组织电商团队座谈、培训本地“领头羊”、信息员,交流互联网创业成功脱贫的经验做法,可以有效激活贫困群众“网创”欲求,有效营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有利环境。

近年来,我市努力搭建贫困群众“网创”平台,引导贫困群众搭乘互联网快车增收,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有近2000家,销售农产品约53亿元。全市培育农产品电商平台15个,销售农产品25亿元。目前全市已有27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同13个农产品电商平台成功对接。全市组织110人进行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记者 林书修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