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雄厚实体经济支撑人才筑梦港湾 蓬勃兴起求贤若渴

泉州晚报

雄厚实体经济支撑人才筑梦港湾

——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启航系列报道之二

2016年GDP达6647亿元,工业产值达1.3万多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8年居福建省首位;

五个超千亿产业集群、三个超五百亿产业集群根基稳固,转型升级空间无限;

智能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点石成金前景可期;

101家上市企业、152枚中国驰名商标、46个中国名牌产品实力雄俊,群星闪耀持续领跑;

新一年谋划项目400个以上,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

对人才而言,一个地方有没有施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是他们选择是否落地的重要依据。泉州这份产业家底,显然十分丰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2021年迈向万亿元经济强市行列”的宏伟蓝图,以实业立市、靠创新制胜的泉州,正是人才撸起袖子干事业、甩开臂膀逐梦想的奋斗热土。□记者 朱娟娟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

纺织服装、运动鞋、石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0%、40%和50%……这样一组鲜亮的市场占有率数据,是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所在,更是人才施展拳脚的绝佳平台。如何顺应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趋势,怎样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在全国传统产业爬坡过坎的历史拐点上,制造业大市泉州,无疑是一片亟待耕耘播种、有望结出硕果的“希望田野”。

“泉州制造业占比大,特色突出,目标明确,还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政府到企业都在思考着下一步如何发展,从老板到员工都充满活力。”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田红旗所言,泉州对转型升级的渴望有目共睹。

有打拼的空间,有发展的渴望,泉州这棵“梧桐树”,正引来络绎不绝的“金凤凰”。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杨学太就是其中一位。在杨学太看来,工业设计、数控一代、互联网电商是未来驱动泉州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这其中,工业设计是最前端的部分,只有先把产品做好,才能最终产生效益。”正是相准了泉州制造业和工业设计“联姻”的广阔市场蓝海,杨学太来泉州创办了迪特有限公司,为纺织服装、鞋业、箱包、水暖卫浴、玩具文具、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提供产品策略研究、外观结构设计、用户体验研究等全方位工业设计服务。这样的“牵手”,不仅为SBS、南方路机等本土知名企业装上“金手指”,也让从事工业设计教研工作的杨学太在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制造”与“智慧”碰撞出的火花,同样闪耀在数控一代领域。作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去年泉州企业投入以“机器换工”和智能化改造为主的技改资金达850亿元,一批批“智慧车间”、“智慧工厂”正在全市拔地而起。对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王平江等专家而言,在泉州创业兴业,好比落脚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优质“实验田”。他随手就能举出百宏化纤、恒安集团、九牧卫浴、嘉泰数控、梅洋塑胶等泉州企业转型升级的案例。目前,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已与全市30多家企业携手开展项目合作。

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求贤若渴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人才耕耘播种的丰润沃土,那么正在泉州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便是人才策马扬鞭的千里沃野。

紧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脉搏,泉州将“十三五”时期视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提出重点培育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交通运输装备、金融服务、大旅游、大物流、大健康等7个超500亿元新产业集群。当前,中化乙烯、晋华集成电路、三安化合物半导体系列、石墨烯产业化系列等一批投资上百亿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已然在泉州落地生根。随着项目逐步建成投产,泉州正向大量海内外行业顶尖人才抛出热切的“橄榄枝”。

“从对接到落地,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可以说我们基本上是‘拎包入驻’。”谈到泉州各级党委政府在项目审批、手续报批等方面专门设立的“绿色通道”,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许志博士十分感慨。由泉州市与“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等合作建立的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结了20余名骨干技术研发人员。他们与龙峰、信泰公司开发出新型功能面料,与柒牌、劲霸公司开发出第一代石墨烯功能服装,与贵人鸟公司合作高分子抗菌鞋垫,牵手宝峰公司开发出全球最轻拖鞋……人才的价值,正在泉州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熠熠生辉。

中国每年高端芯片进口量约2000亿美元,超过了石油,自给率不足15%……这样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人才大施拳脚的擂台。这样一座擂台,就搭设在泉州。作为国家“十三五”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的组成部分,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已然吹响了人才的“集结号”。“我们与台联电合作,组建技术团队,进行研发和试产,目前人员正在积极招募中。”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徵介绍,接下来,企业还将前往美国引进高端人才。项目投产后,人才需求预计将超过4000名。

政策利好构筑产业人才高地

一肩担着传统产业凤凰涅槃的重任,一肩承载新兴产业抽枝吐叶的期望,当下的泉州党政部门、企业和城市,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随着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一项项助力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利好,将构筑起泉州“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格局。

人才引进不遗余力——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的精准引才模式,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予以专项经费补助;支持引导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海外博士等专家来泉进行技术项目对接;灵活认定我市高层次人才,使其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人才培育更加精准——实施实体产业人才“领跑工程”,着力培养领跑实体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突围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支撑泉州制造、泉州创造的技能人才队伍,建成50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

人才激励更加科学——支持各行业人才参加所属领域省级以上荣誉奖项评选并给予叠加奖励;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择优给予资金补助;鼓励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试行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探索在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开展职称自主评聘试点。

人才价值实现平台加快构建——采取“一院(所)一策”办法引进产业急需的国内外科研机构及技术转移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平台,100家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1000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5年内建成5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集聚泉州、扎根泉州,我们相信,泉州雄厚的实体经济,将成为各行各业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丰沃土壤。跃动的产业脉搏,交织闪亮的智慧火光,将共同奏响泉州创新转型的激昂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