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余温还未散去,人们脸上都洋溢着闲适的笑容,然而即使在除夕当天,医院里依旧是一番紧张有序的忙碌。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自2012年9月担任泉州市第一医院院长以来,苏智军既抓行政管理,又抓医疗质量,像一名冷静的舵手,把握着医院这艘大船的航行方向。
在苏智军的带领下,2016年泉州市第一医院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卫计委三级医院评价和改善医疗服务行为有关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年”活动,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取得较好成效。本报记者采访了泉州市政协常委苏智军院长,了解泉州市第一医院的医改之路。
提高医疗效率,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挂号、交费、检查、取药……哪个环节做得不好,都可能影响群众对一院的评价。”为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而努力,苏智军工作有条不紊。他介绍说为加快推进医院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医疗服务工作水平,泉州市第一医院将在2017年半年内提升42项医疗服务,打造群众满意的医院。
一是要优化布局流程,方便群众就医。包括完善院内停车管理、优化诊区布局、规范就医标识流程、完善服务流程,强化门诊纪律等方面。
二是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模式,创新在线服务模式,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平台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打通从预约诊疗,诊室到检验检查,从门诊到住院,出院的全流程掌上服务。支持线上支付,创新缴费模式简化费用结算流程。
三是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扩大招募,加强志愿者服务,机关工作人员协同工作。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提标扩面,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苏智军院长指出医改任重道远,要全面改善医疗服务,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解决群众就医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同时要创新思路、方法和举措,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努力实现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才能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百人培养计划”,提升医院人才素质
苏智军高度重视医院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致力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他说病人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能不能治好”、“多久能治好”,归根结底就是医疗效率问题,这也是医改的最终目的。苏智军表示在保障医疗效果的基础上,让群众在短期里有较好的就医感受,其中提升医疗水平是关键,而医务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苏智军本人带头承担福建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很困难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非常长,从读医到成为专科医生要近15年时间,而优秀的专科医生、特别是优秀的外科医生,更是可遇不可求。苏智军介绍:“临床医疗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学习,我们开展了各种培训、继续教育、进修、学术交流...”。在苏智军院长的带领下医院实施“百人培养计划”,遴选了100多名医疗护理管理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医院学习,鼓励医院员工“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文化理念、领先技术和管理方法;医院还大力培育、扶持省、市重点学科建设,鼓励医疗人员从事科研工作,进行人才培养、储备。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泉州市第一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血液内科、肝胆外科、检验科先后被列市级重点学科。苏院长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不断提高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这既是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一流医院的重要支撑。
开启医院文化建设年,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
开启医院文化建设年也是泉州市第一医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苏智军介绍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需要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医院建设发展实际、富有时代特色和顺应发展需求的崭新文化体系。开启文化建设年活动既能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拓宽舆论传播平台,同时也弘扬了医院80年院历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大医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医院文化,树立名医名院品牌。
提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苏智军颇有体会。他感慨公立医院改革也改变了本院医护人员的观念,真正回归到政府办院、公益性。他表示之前医院更多是关注医院本身发展。现在政府关注、投入增加,医院更加关注公益性问题,比如费用的控制、分级诊疗,以及病人的就医感受和可及性。他也期待政府投入和指标的设定更科学化,“我们可以降低医疗、医药费用”。推进对基层、偏远落后地区医院的对口帮扶,组织医疗团队进藏援疆、下乡进社区义诊志愿服务活动等内容都是泉州市第一医院在回归公益性。
名医简介
苏智军,男,泉州市政协常委,现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被评选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卫生系统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第五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科协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第三届泉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泉州市优秀拨尖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