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现代化泉州的重要时期,也是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泉州市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医改专项规划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期间泉州市深化医改的指导性文件。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发改委医改办,对“十二五”期间取得的医改成果及“十三五”医改的规划进行详细解析。
“十二五”医改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以维护和增进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完成“十二五”医改目标任务。
公立医院列入国家改革试点并稳步推进
2012年,石狮市医院率先启动药品零差率改革;2014年年底,我市3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启动药品和耗材零差率改革,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财政补偿、医保报销“三合一”改革,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015年,我市城市公立医院及各县(市)县级公立医院均被列入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石狮市医院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国家医改办的肯定;晋江市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被省卫计委在全省转发推广。
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开展公立医院控费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市属公立医院次均医药费用增长控制在5.5%以内。其中,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仅增长2.03%,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下降5.74%,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群众负担有所减轻。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27.46万人。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均筹资分别增加到530元和470元以上,其中,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报销比例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医疗救助共筹集资金2.4亿元,救助31.1万人次。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基层第一轮医改顺利实施,在全市165家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2748个村卫生所(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建立公益性运行机制。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共签约家庭101.48万户,签约387.67万人。逐步解决村医养老保障,稳定村医队伍。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完善
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新增11456张(含福医大附属二院、解放军第180医院,下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增加8500张床位的目标任务,按原规划口径户籍人口计,每千人病床数达到4.4张;按常住人口计,每千人病床数达到3.75张。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成泉州市中医联合医院,设立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在全省率先启动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大力实施“百千万”卫生人才工程,到2015年年底,全市卫技人员数达到37208人,新增卫技人员13674人,按户籍人口计,每千人医生数1.95人、护士数2.19人;按常住人口计,每千人医生数1.66人、护士数1.86人。
社会资本办医持续发展
2015年年末,全市有民营医院94家,床位5178张,居全省首位,占全市总床位数的16.3%。全省规模最大的民办泉州德诚医院于2013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营,国内规模最大的台资医院项目泉州颐和三甲综合医院落户泉州台商投资区。
分级诊疗基础逐步夯实
建立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精准帮扶及分工协作机制,市第一医院等6家市级三级医院对口帮扶8家县级医院,组建医联体或协作关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受援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各县级医院选择部分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对口帮扶,部分实行一体化管理。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代表居民健康程度的主要指标明显改善。2015年年底,孕产妇死亡率6.49/10万、婴儿死亡率3.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62‰,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比2010年下降39.52%、37.31%和34.65%,优于“十二五”预期目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明确
“十三五”医改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推进“健康泉州”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十三五”规划中的最大亮点。按照规划,泉州市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改革联动、探索创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职责,明确财政投入范畴。实质性运行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建立权责明晰的公立医院独立法人治理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考评机制。
到2017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降到30%以下,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控制在25%左右。到2020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体系基本建成,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进一步降低,确保达到省定目标。
巩固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缓解“看病贵”问题,规划将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基本全覆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制,实行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体制,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建立异地结算机制,全面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到2020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5%以上,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年人均筹资标准高于国家最低标准10%以上,政府补助比例达到75%;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左右,大病实际报销比例稳定在70%;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比例达到80%以上,逐步建成适应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复合式医保支付制度。
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所(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推动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全面实施药品带量议价采购,建立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带量议价采购新机制。加强药品质量和流通监管。
加快推进多元化社会办医进程
社会办医有效弥补了公共卫生服务的不足,方便百姓就医。为进一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就医需求,我市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医主体多元、办医形式多样的医疗服务体系”为主要目标,加强规划引导,放宽准入范围,简化审批程序,落实要素保障,实施社会办医优惠政策,落实社会办医基本享受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到2017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全市总量的20%左右;到2020年,多元办医格局基本形成,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全市总量的25%左右。
持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为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根据规划,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责权对应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新机制,实施“一归口,三下放”管理体制,落实院长(主任)经营管理自主权,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允许、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经营运作方面进行创新,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打造出有特色的优势服务项目,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重心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变。全面推行新型乡村一体化管理,到2017年,完成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设立全覆盖。
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全面推行基层首诊制度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据规划,泉州将加快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和项目,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各级医院和卫生医疗机构转诊平台,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实施差异化的诊疗服务价格;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到2020年,全市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形成;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力争实现每万人口拥有4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基本实现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着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强市、县级公立中医院建设,鼓励不同级别的中医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实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展。到2020年,建设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3-5个。
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优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利用效率,完善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健全医药卫生行业监管机制。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动态更新标准化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全面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全部建成,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100元;全市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800-1000名。(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