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院两医生开始援藏工作:施展所学 救死扶伤

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在经历艰难的长途跋涉后,7月14日,福建省第八批援藏队泉州组一行九人终于抵达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开始了他们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福建医大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平磊和妇产科主治医生张谋智克服当地缺医少药、缺氧低温等重重困境,发挥自己所学治病救人。他们表示,时间有限,将尽可能多地帮助藏民同胞。

□本报记者 苏凯芳

二次援藏 不畏山高路险奔波行医

对于已行医17年的陈平磊来说,这已是他第二次因工作进藏。2014年4月到11月期间,他曾在林芝进行医疗援助工作。因此,他对藏区很熟悉,有着丰富的在藏治疗经验。而这次进藏所到的洛隆县,位于昌都市西南部,县域东西长127公里,南北宽95公里,全县总人口5万多人,海拔超过3700米。“洛隆县域山势起伏大,路况险峻,许多道路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则是奔腾汹涌的怒江,随时都有塌方和落石的危险,因此行车在路上可以说是危险重重。”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参与当地医疗抢险和救治工作,还带领医疗队行走在险峻的山路上,为藏民体检和义诊。陈平磊说,在洛隆县他就曾遇到一位因被山上落石砸到的车祸重伤员。“当时这名重伤人员被送到医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可以确定他的头部和胸部均有受伤。我们尽所能对他进行抢救,但受条件限制,他还是因伤势过重而身亡。”未能挽救该重伤员的生命,成为陈平磊援藏一个多月以来最为遗憾的事。

条件艰苦 带着氧气包坚持上班

洛隆县比林芝海拔更高,含氧量低,当地自然和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陈平磊告诉记者,由于缺氧低温,他们刚到时,走路都会喘,有的头晕,有的甚至流鼻血,“长期待在这,身体的负荷很大,容易出现心肌肥大、痛风等疾病。”

身材稍胖一些的张谋智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因为第一次进藏,他每天都要带着氧气包才能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即便如此,两位医生依旧每天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医院几乎每天都会接诊十多个被石头砸伤的病人,而医院清创包有限,清洗和消毒由于条件有限,根本无法达到消毒标准。有着近10年行医经验的张谋智目前虽然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但他此前拥有丰富的外科经验,克服困难,凭借着过硬的外科技术,开展了许多精细的外科创伤手术。

发挥所长 及时控制一场疾病传播

洛隆县人民医院有两栋住院楼、一栋藏医楼,床位仅85张,医生只有10名,医疗水平也极度薄弱,B超、心电图等时常不能做,仪器检查根本无法满足临床所需,因而许多疾病只能靠医生积累的经验进行诊断。

7月底,洛隆县爆发小范围流行性腮腺炎,短短几天就有80多名小学生感染发病。陈平磊及时提出了“停课、隔离、早期筛查、积极治疗”的方案,积极协调教育局有关领导给予支持。与此同时,他们组织全院医生进行流行性腮腺炎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指导已收治病例的治疗。很快,情况得以控制。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两位医生总是相互鼓励。他们表示,选择援藏就是选择了吃苦和坚韧,虽然援助时间只有一年半,但他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帮助藏族同胞,把党中央的关爱和福建人民的真情带给广大的藏族同胞,把援藏工作做到各族群众的心坎上。